Skip to main content

老掉牙成因多多 要及早處理

老掉牙成因多多 要及早處理

長者掉牙是正常現象?本港人口老化,很多長者都有不同的牙齒問題,包括蛀牙、牙周病和牙齒缺失等。要牙齒發揮正常功能,一般需保留20隻功能正常的天然牙齒,然而根據衞生署的一項有關口腔健康調查,在65歲至74歲非居於院舍的長者中,約4成只有少於20隻天然牙齒,另有約半成長者更已掉去所有牙齒。

 

很多長者都不明白牙齒缺失其實是因為忽略個人口腔護理和適當牙科治療所引致,更有些以為即使失去牙齒也沒有什麽大不了,可以假牙代替。其實牙齒脫落不單止會影響咀嚼食物的能力,限制了食物的選擇;嚴重情況更可能影響發音和外觀,增加社交心理壓力。牙齒鬆脫與蛀牙及牙周病息息相關,如能及早預防,身心亦會因牙齒健康而變得更舒暢。

牙周病與其他疾病

如牙齒清潔不夠徹底,牙菌膜內的細菌分泌毒素,刺激牙肉並會引致發炎(牙齦炎);若牙菌膜長時間沒有被清理,並鈣化成牙石,積聚在牙齒表面,會引致更多細菌積聚,使牙肉持續發炎,甚至惡化成嚴重的牙周病,包括牙肉與牙根分離,形成一個空間(牙周袋),讓食物殘渣、牙菌膜和牙石更容易積聚,持續破壞牙周組織,引致牙周炎。

 

香港牙醫學會代表表示,早期的牙周病如沒有得到及時治療,當發展至牙肉收縮及牙根外露,部分患者的牙齒便會逐漸變疏及移位,若發炎部位處理不當,可引致牙齒變鬆和痛楚,甚至脫落。一旦患上牙周病,牙肉很難完全恢復原狀,然而若接受適切的治療,或可讓情況得到控制後好轉。初期牙肉發炎只需接受洗牙及加強口腔清潔,阻止牙菌膜積聚及牙石形成,病情便可以得到控制,若牙肉和牙床骨已受損,便需進一步的治療,包括深層移除藏於隱蔽位置的牙石,稱為牙根刮治;一些較嚴重的情況,則需接受小型牙周手術,讓情況得以改善。治療以外,最重要是患者的配合,努力清潔牙齒,牙周病治療才會事半功倍。(見圖1及圖2)

 

pic 4pic E
圖1:牙周病患者較常出現的情況,包括牙石積聚、牙肉收縮及牙齒變疏。圖2:嚴重的牙周病可引致牙齒變鬆及脫落。

衞生署表示,有研究證實糖尿病與牙周病有相互影響,對於血糖控制不理想的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有可能令牙周病迅速惡化,演變成嚴重的牙周病;另一方面,糖尿病患者亦可能因牙周病控制不善而令血糖更難受控。故此,一般會建議牙周病患者檢查是否患有糖尿病,而治療牙周病時亦需控制血糖和節制飲食。由於糖尿病會影響傷口癒合,患者如需要接受牙科手術,例如脫牙,手術前後需嚴格控制血糖,以幫助傷口癒合。

 

此外,有研究發現心血管疾病(例如心臟病、中風)與牙周病有共同的行為風險因素,例如個人衞生欠佳、不健康的飲食習慣和吸煙等,但兩者之間是否存在因果關係,仍需進一步研究。不過牙周病是慢性牙肉發炎,若經常發炎,發炎因子有機會影響血管、形成血塊,增加患高血壓、中風的風險。

部分疾病,例如糖尿病、內分泌失調會令唾液分泌減少,引致口乾。衞生署表示正常人一般在進食後半小時內,牙齒中的礦物質會流失,而唾液分泌減少的人士,牙齒礦物質流失時間會更長,因此,較易引致蛀牙。另外,部分治療慢性疾病的藥物,包括降血壓藥、抗抑鬱藥等亦可引致口乾。此外,部分治療骨質疏鬆症的藥物會影響骨骼復原,脫牙後傷口會較難痊癒,並可能引致骨骼發炎或骨枯等。而本港常見的鼻咽癌,由於電療可能損害唾液腺組織,導致口乾,因此很多鼻咽癌病人完成電療療程後會較容易有蛀牙;一些已完成電療或化療的人士,如需脫牙亦有較大的風險。因此,沒有健康問題的人士如有牙患應及早處理,並定期檢查牙齒;如已被診斷患有慢性疾病,更要小心處理及注意口腔和牙齒健康,如有問題應盡快諮詢牙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