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塑膠
廢塑膠為第三大主要堆填廢物
根據香港固體廢物監察報告-2019的統計數字,2019年棄置於本港堆填區的都市固體廢物總量為404萬公噸,每日平均量約11,057公噸(人均棄置量為每日1.47公斤),當中以家居廢物棄置量最高,棄置量高達平均每日6,554公噸。每日於堆填區棄置的都市固體廢物當中,廚餘佔約3,353公噸(30%,人均棄置量為每日0.30公斤),為最主要類別,廢紙則是都市固體廢物的第二大類別(24%),而廢塑膠則排第三,其棄置量為每日2,320公噸(21%)。
廢塑膠的主要來源
其實大部分送到堆填區的廢塑膠都屬於一次性使用的產品,當中包括食物包裝、即棄餐具、膠袋、膠水樽等,單單膠袋每日已經有768公噸,而不同種類的膠水樽和即棄塑膠餐具則佔440公噸,數量十分驚人。(1架擁有3個車軸的雙層巴士重量等於約15公噸,即每日香港人掉棄了差不多80.5架3個車軸的雙層巴士的膠袋、膠水樽和即棄塑膠餐具!)
廢塑膠於自然環境中難以分解,而且分解過程有機會釋出有害物質,影響堆填區附近的生態環境。廢棄塑膠亦有機會被動物誤當為食物而吃進體內,但因為塑膠不能被消化,有機會阻塞腸道,導致其營養不足或飢餓而死,嚴重危害生態環境。
聯合國在2019年已經決議,決心於2030年前縮減塑膠用量,而全球已經有170國家參與這項議案。不少國家已經就一次性使用的塑膠產品立法,逐步禁止使用這類產品,當中包括:
- 英國在2015年訂立即棄膠袋稅,並於2018年開始禁止供應塑料吸管,攪拌棒和棉棒等。
- 肯亞在2017年已全面禁止使用即棄膠袋,而在2020年6月開始禁止遊客把即棄塑膠產品帶進國家公園,森林,海灘和保護區。
- 歐盟於2021年開始全面禁止使用塑料吸管,即棄餐具和棉棒等。
- 加拿大於2021年開始禁止使用6種一次性使用的塑膠產品(包括即棄膠袋,吸管,攪拌棒,飲品包裝環,即棄餐具和即棄食物盒)
- 香港暫時只有就即棄膠袋立法(即2009年實施的塑膠購物袋收費計劃),但至今成效未見顯著,未有明確落實減少其他即棄塑膠產品的法例。
廢塑膠的回收率低
廢塑膠的處理和回收面對不少問題,令香港廢塑膠的回收率只得8%,回收率遠低於紙張的35%和金屬的91%。根據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在2018年發表的環境政策文件編號12,全球的整體廢塑膠的回收率約18%,可見香港的廢塑膠回收措施的成效遠低於國際水平。
廢塑膠的處理和回收面對的主要問題:
- 不少塑膠物料的密度低,令貯存及運輸廢塑膠的成本增加。加上塑膠原材料的價格相對偏低,導致廢塑膠的回收成效不高。
- 現今的塑膠物料種類繁多,但不是每種都能夠回收重用。單單依靠產品底部用以識別塑膠的種類的號碼其實不足以辨別塑膠產品能否回收,加上不少塑膠產品在製造過程添加了其他化學物質,令收集和分類可回收的廢塑膠的難度增加。
- 塑膠的原材料需要純淨、去除雜質,由於每次製造過程中加熱再造都會造成「降解」,從而降低其耐熱度及耐衝擊力,因此塑膠的回收次數愈多,再造後的質量會愈差。
正確廢塑膠回收
消費者應該注意,不該把不能回收的塑膠或未清潔好的膠樽放進回收箱,此舉不但有機會污染其他的廢塑膠,亦增加回收過程所需時間,包括進行額外的清潔和分類步驟,同時亦增加了運輸的費用。
正確回收膠樽的步驟:
- 先移除樽蓋
- 倒清膠樽內液體,用清水再作簡單清洗
- 移除樽身上的招紙
- 把塑膠樽蓋、招紙及樽身分類回收,放入正確的回收桶
其實作為一個愛護地球的消費者只要簡單改變我們的生活習慣,已經能夠大大減少使用這類型的塑膠產品,為環保出一分力:
- 購買外賣食物或飲品時,可以自攜水樽、可重用餐具、食物盒和購物袋,避免使用用完即棄的膠袋、膠樽、膠餐具、膠飲管等。
- 購買清潔用品和其他日用品時,盡量選購有補充裝的貨品,既便宜又可減省不必要的包裝。
- 買日用品和食品時,可考慮到無包裝超市或商店購買,免卻不必要的包裝。
- 平時在家中可改用番梘清潔雙手和洗澡,相比起洗手液及沐浴露,簡單包裝(甚至無包裝)的番梘更有利走塑,而且重量比含水份的皂液輕,減低運送時的碳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