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新常態下更須「守護健康」 正確資訊讓市民「好好選擇」

新常態下更須「守護健康」  正確資訊讓市民「好好選擇」

新冠疫情自年初爆發至今,抗疫措施大大改變了市民大眾的起居生活和飲食習慣。在保持社交距離和政府實施的限聚令下,市民減少外出,謝絕非必要的社交應酬,卻增加了網上訂餐或在家煮食。然而講飲講食一向是香港人的生活文化,在新常態下如何吃得健康、安全和有質素,自然是最貼身的議題,為市民大眾提供適時和正確的飲食資訊亦是本會的重要工作,務求與香港消費者一起「守護健康,好好選擇」。

編者的話

在電子世代下,消費者透過手機已能實時掌握各種涉及公共衞生和健康的資訊。所以,本會除了透過《選擇》月刊定期發布測試報告和消費訊息外,近年在網站及社交媒體,亦適時發放各種「消費警示」。例如早前一款泰國進口瓶裝蘇打水檢出含溴酸鹽,若大量攝入可能會出現噁心、嘔吐和腹痛等問題。本會的Facebook貼文在幾日間有超過11萬人接觸到相關訊息,近600名用戶分享相關資訊。另外,我們在5月底發布兩則有關果汁和三文治受污染的「消費警示」,同樣引起關注,顯示消費者對食品健康的資訊日益重視。

 

其實早在2017年本會已經就冷壓果汁進行檢測,測試了40款預先包裝的果汁樣本,發現2款蘋果汁的棒曲霉素高於香港的行動參考水平,另外發現3款樣本檢出防腐劑但沒有在其食物標籤上標明。去年本會則測試了50款食用刺身,在1款吞拿魚樣本及1款三文魚樣本發現寄生蟲,前者並且發現有蟲卵;多達49款三文魚及吞拿魚樣本檢出重金屬甲基汞,長期大量進食這類海產有機會影響人體中樞神經系統,對胎兒構成的健康風險不可小覷。

 

今期《選擇》月刊的內容亦與新常態下如何守護健康息息相關。例如在疫情下多了市民在家用膳,罐頭食品方便快捷,成為不少家庭「看門口」的常備食品,但注重營養的人士則對罐頭食物的營養價值有所懷疑。為揭開謎團,今期《選擇》月刊便對不少香港人至愛的罐頭沙甸魚、吞拿魚及鯪魚進行測試,結果發現大部分樣本都含有豐富的蛋白質或鈣質,但亦要小心其鈉含量。

 

然而報告同時披露全部罐頭魚樣本含有砷、汞、鎘或鉛等金屬污染物,反映了環境污染對生態構成負面影響的不爭事實。其中9成沙甸魚樣本驗出金屬污染物鎘,近半沙甸魚樣本檢出可致癌污染物多氯聯苯,和多達9成吞拿魚樣本含有甲基汞等。儘管大部分樣本的污染物含量輕微,但平衡風險,消費者亦要避免長期偏食某類罐頭魚類。

 

在新常態下市民習慣「叫外賣」,又需要注意甚麼呢?今年首半年,本會收到大約170宗與外賣點餐平台有關的投訴,不少個案顯示部分外賣點餐平台取餐時限嚴苛,設有不同的條款規定,造成糾紛。逾百宗投訴中,有投訴人未能於限定時效內到餐廳自取晚餐,被取消訂單及扣款。亦有消費者因平台的客服系統未夠完善,以致送餐不成功反而換來一肚氣。本會提醒消費者在使用外賣點餐平台時,要先細閱條款,同時亦敦促點餐平台供應商提高資訊透明度和改善客戶服務質素,以減少消費爭拗。

 

時代在變,飲食消費行為在新常態下亦不斷變化,但不變的是一日三餐都要食得安全健康,本會未來將繼續透過不同的渠道,向消費者發放各種健康資訊,加強他們自我保護的能力,好好選擇各種食物和產品,共同守護家人和自己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