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如何于食品安全的议题上建立消费者的信心-香港品质保证局专题研讨会2007 - 社会挑战与营商机遇:食品安全和健康

  • 演辞
  • 2007.11.20

香港品质保证局专题研讨会2007
社会挑战与营商机遇:食品安全和健康

如何于食品安全的议题上建立消费者的信心

刘燕卿总干事
消费者委员会
二零零七年十一月二十日

 

每年农历年尾,消费者委员会都会举办「十大消费新闻选举」,由市民公开投票,选出十则他们认为是该年中发生最重要的消费新闻。去年的「狗年十大消费新闻选举」中,有苏丹红的鸡蛋、淡水鱼含孔雀石绿,皆高票入选。投票结果反映消费者对健康及食物安全非常重视。而本会接获有关食物安全的投诉,去年共39宗,今年首9个月有148宗,其中117宗是投诉「油鱼」的个案。其余多涉及谷类食品及奶类食品搀有杂质等。

食物安全不能凭外表判断

市民高度重视食物安全,购买食物时当然尽量小心,选择外表看起来新鲜、未过保质期的食物。不过,在大多数情况下,消费者很难单凭肉眼判断食物是否安全,会否含有害物质,损害健康。让我们看下面两个例子:

例子(一):蜜糖含抗生素残余

蜜糖是公认的营养食品,但去年九月,消委会在测试中发现多款蜜糖样本含有抗生素残余,其中6款更含违禁物氯霉素残余。在罕见的例子中,氯霉素会引致对生命构成威胁的骨髓副作用。本港法例亦禁止食物中含有氯霉素。

例子(二):鱿鱼丝含重金属

鱿鱼丝是大众喜爱的零食,若不是经过科学测试,消费者又怎会知道鱿鱼丝可能含重金属砷呢?今年四月消委会在测试中发现8 款鱿鱼丝样本含砷,俗称砒霜,其中一款的总砷含量达到每公斤35.3毫克。根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世界卫生组织联合食物添加剂委员会(JECFA)的暂定每周可容忍摄入量的标准,一名体重60公斤的成年人每周不应摄入多于0.9毫克无机砷故此,每周进食三包上述样本,(估计其中10%是无机砷),已可能超出暂定每周可容忍摄入量,有砷中毒的潜在危机。

必须防患未然

由上述例子可见,要保障食物安全,不能单靠亦不可能要求消费者自保,而是必须从「预防」方面着手。政府部门必须在零售、批发、进口三个层面把关,防止有问题的食品流入市场。零售方面,定期从市场抽取样本化验,确保食品的素质符合安全标准。如果是高风险食物,例如海鲜、鱼生、雪糕等,抽验的次数应该更加频密。

资讯透明度十分重要

资讯透明度对建立消费者信心十分重要。我们必须提高资讯透明度,增强消费者对政府部门的信心,告诉市民政府不断为他们监察市场上的食品,发现食物安全问题时会即时通知公众,不会有所隐瞒。

因此,一旦在市场发现有问题的食品,有关部门必须第一时间透过传媒通知公众,让公众知悉,停止食用有关产品,以及安排从市场回收商品,让有问题食品尽快移离市场,在可能范围内,商户亦应透过方便的渠道,在合理的时间内退款给消费者。

登记制度方便追踪源头

市场上出现食品安全问题,要「全面」回收有关产品,经常会遇到一定的困难。原因是产品经重重批发、分销,散落在众多不同零售点,同时亦很难追踪到食品供应的源头,将问题彻底解决。

由此可见,有需要建立进口商、分销商登记制度,例如肉食,由饲养猪、牛的农场开始、到屠宰的屠场、包装工场,最后到零售店铺,全都清楚记录。当出现问题时,执法者便可循供应链找到食品的源头,继而快速有效地作出跟进。政府亦可以考虑在食品的来源地,例如菜场、渔塘等加强监管。

消费者委员会  —  第二层把关

消费者委员会肩负市场监察的责任,是第二个把关人,可以为市民在零售层面把关。消委会多年来一直透过产品测试监察市场上出售商品的质量,除向市民公布试验结果外,并与相关政府部门紧密合作,尽早将有问题食品资料,通知他们,以采取相应行动,有助保障市民健康。

例如上周公布的鳄鱼肉测试,发现三分二样本属蛇肉及巨蜥肉,我们于第一时间通知海关,渔护署及食物安全中心,以配合他们采取相应行动。

前瞻性测试

此外,消委会亦会针对社会大众关心的食物安全问题,进行前瞻性测试,藉此了解医学界、营养学界一些新理论,与我们日常进食习惯的关系,从而提醒消费者注意及改善饮食习惯,同时鼓励饮食业界研究及开发新的烹制食物方法。

例子(一):反式脂肪

其中一个例子是与食物安全中心合作测试多款不同类别的烘焙食品、油炸食品及牛油和软人造牛油的反式脂肪含量。愈来愈多证据指出,反式脂肪增加患冠心病的风险,除会增高坏的胆固醇外,同时减少好的胆固醇。其影响之深,比饱和脂肪更差,引起公众关注。

测试显示有样本的反式脂肪含量偏高,如有本地特色的椰丝奶油包,进食一个,已经占世卫和粮农组织建议的每天反式脂肪建议摄取限量的六至七成。

不过,测试又发现同类食物的反式脂肪含量差距可以很大,有些样本只含微量,甚至不含反式脂肪,显示减少食物内的反式脂肪是可行的,关键在于生产商是否愿意采用低反式脂肪的油脂。

例子(二):煎炸食品含丙烯酰胺

较早前,我们亦测试了过百个煎、炸、烤、焗的小食的丙烯酰胺含量。动物实验中,丙烯酰胺能令动物患癌,增加动物的甲状腺、肾上腺、脑部、肺部及皮肤等多个器官出现肿瘤的发病率。

测试结果与现有的研究结论吻合:以120°C以上高温烹调含丰富碳水化合物的食物,特别容易产生丙烯酰胺。因此,薯片、薯条及饼乾等含丰富碳水化合物兼又薄又脆的食物,一般含有较多丙烯酰胺。测试同时探讨怎样减低煮食时可能产生的丙烯酰胺,鼓励食物行业及消费者避免以高温煎炸或烤焗食物或烹调过久,特别是含丰富碳水化合物的食物。油炸芋头或马铃薯等根茎类食物前宜先沾上薄粉浆,以减低丙烯酰胺的产生。

营养标签的重要性

食物本身固然要达到安全标准,预先包装食品上的营养标签亦必须准确无误,以帮助消费者,尤其是有特别健康需要的人士,例如糖尿病、高血压患者,挑选食物。

不过,现时不少预先包装食品没有营养成分表。即使有营养成分表,部分只列出营养素含量声称,没有标示含量。例如饼乾声称「高纤、低脂、低热量」,但只列出「每片饼乾少于一克脂肪」,完全不足以支持其声称。

例子:果汁饮品的含糖量

消委会今年9月对于甘蔗水、菊花蜜、花旗参蜜等包装饮品的测试亦发现,声称「低糖」或「少甜」的果汁饮品,含糖量并不一定较低。7款声称「低糖」或「少甜」的产品中,只有3个在其类别饮品中总糖含量是最低的。出乎大家意料之外,一些果汁饮品的糖含量与汽水相差不远,其中两款比汽水的还要高。

由于「高、低、多、少、额外」等声称现时没有法定标准,有同一声称的产品,其相关营养素含量可以相差很远,加上同类产品所用的分量基数并不统一,消费者难以比较不同产品的营养成分含量。我们期望政府即将提出的修订规例,可以落实营养资料标签制度,规定营养资料以清楚易明的方式列出,除了让消费者易于比较产品,达致均衡饮食,同时亦有助提升产品形象,增强消费者对产品的信心。

总结

要在食品安全的议题上建立消费者的信心,政府、业界及消委会必须紧密合作。首先,政府需订立完善的法例,并且严正执法,定期在市场抽样检验,确保食物符合安全标准。饮食业界亦要自律,提供高质素的产品,进一步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消委会将继续透过产品测试、意见普查等方式监察市场,并就会影响消费者利益的政策发表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