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强化各地消保组织协作
保障跨境消费权益

强化各地消保组织协作 
保障跨境消费权益

香港作为国际旅游及商贸枢纽,每年吸引数千万人次的访港旅客,带动本港经济。香港居民亦热爱外游及北上消费,周末到邻近地区吃喝玩乐,假期飞往外地度假「充电」,已成为不少香港人的指定节目。网购的普及更进一步打破消费的地域界限,消费者安坐家中便可透过世界各地的网店和网购平台「直购」货品,乐享更多选择与便利,令跨境消费逐渐成为日常生活的重要一环。然而,跨境消费在带来便捷的同时,亦伴随着发生纠纷时难以追讨的风险。消费者将要面对语言和文化差异的挑战,不熟悉甚至截然不同的司法制度,万一需要跨境诉讼,成本更是难以估算。 

 

为加强跨境消费保障,香港消费者委员会与多个地区的消费者保护组织达成合作协议,建立投诉个案转介机制,包括日本、南韩、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澳门及内地超过30个省市。如发生争议的商户在已与香港消委会签署合作协议的地区营运,消费者可向其居住地的消保组织提交投诉。在获得投诉人同意后,居住地的消保组织可协助将个案转介至商户所在地的消保组织,由对方联络商户进行调停,再将结果转达至居住地的消保组织并通知投诉人。此转介机制不仅为消费者提供一个更便捷的跨境投诉渠道,亦提升个案处理效率,令消费者在跨境消费时可享有更多保障。

总结及消费提示

任何消费均有发生争议的风险,跨境消费也不例外。一旦出现纠纷,语言差异、法律制度不同以及投诉程序复杂等因素,往往使消费者在跨境追讨时困难重重,甚至令部分消费者望而却步,放弃维护自身权益。而跨境消费纠纷互通机制的设立可以减少消费者跨境维权的困难,增加成功解决纠纷的机会,为跨境消费提供有效保障,上述三个个案正是成功例子。

 

随着全球电子商贸市场及旅游业持续蓬勃发展,跨境消费愈趋普及,跨境协作亦愈趋重要,以应付日渐增加的消费纠纷。本会展望未来继续为跨境消费者提供更多支援,保障消费权益。

  • 消费者在跨境网购前应参考网店或平台的口碑和评价,留意货品有没有提供跨境保用服务,同时应查看网店或平台有否提供完整的地址及联络方式,以作联络甚至追讨之用。交易后亦应保留所有交易凭据,包括收据、订单截图、付款记录及与商户的对话纪录。
  • 外游购物前应细阅货品陈述,包括规格、功能等,并应即场检查货品,如发现任何瑕疵或品质问题,应立即提出。如属订造或预购货品并有特别要求,例如用料、尺寸或颜色等,应确保已在单据或合约上明确列明,并妥善保留收据及相关证明,以备万一发生纠纷时有据可依。
  • 若跨境消费不幸发生争议,消费者可先尝试与商户直接协商,并保留完整的沟通纪录。如协商不果,可尝试向居住地的消保组织求助。如居住地的消保组织(例如香港消委会)及商户所在地的消保组织(例如泰国消委会)已签署合作协议,将可按机制转介个案,以调停方式尝试解决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