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蚝油、虾膏、虾酱、鱼露 「味」力何来?
成分、贮存一文睇清

蚝油、虾膏、虾酱、鱼露 「味」力何来?
成分、贮存一文睇清

烹调时添加调味料,可以提升食物的味道。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调味料除了以黄豆酿造的酱油、豆瓣酱和面豉酱,以及用鸡只制成的鸡粉外,还有一类被称为水产调味料的产品,顾名思义是采用海鲜或其他水产制成。市面有不同种类的水产调味料,包括蚝油、虾膏、虾酱和鱼露等。烹调时只需酌量添加,便能提升菜式的鲜味。究竟这些调味料的鲜味从何而来?大家对它们又有多少认识?

虾酱及虾膏

虾酱制成的菜式通常都是白饭的良伴,例如虾酱豆卜蒸猪肉、虾酱炒通菜等惹味菜式,均令人回味无穷。虾酱及虾膏是中国沿海地区及东南亚地区(如泰国、马来西亚)常用的调味料。根据内地《SC/T 3602-2016虾酱》行业标准,虾酱的色泽可呈灰褐色、粉红色、灰白色、紫灰色等,黏稠度适中,质地较均匀,有时上层会有小量液体释出。虾酱味道咸香,近距离闻起来甚至会刺鼻。至于虾膏,其外观则多呈紫红色块状,由于水分被抽走,因此味道比虾酱更为浓郁。

主要成分

根据《水产发酵调味品加工技术》及《SC/T 3602-2016虾酱》行业标准,生产虾酱通常选用价值较低又较难加工处理的小型虾,品种多元化,例如有小白虾、毛虾、糠虾、磷虾、银虾等,新鲜或冷冻的均可。根据《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资料库》记载,香港制作的虾膏及虾酱以银虾为主要原料,在凌晨零时至3时第3批开始捕获的新鲜晚虾为最上品,因为晚间捕获的是浮水虾,日间的是贴近泥面的沉底虾。一般而言,10斤搅烂的银虾约只能制成3斤虾膏或6斤虾酱。

 

生产工艺

 

生产工艺

根据《香港非遗资料库》的资料,虾膏及虾酱的制作技艺被列为香港非遗项目之一,传统自然发酵的方法通常是以家庭式制作。渔民在收集虾原料后,会先去除其中的小鱼及杂物,洗净沥干及洒盐,然后进行自然发酵。传统工艺以太阳生晒为主,通常在炎热的夏天进行。因应不同的生产工艺、原料虾及调味辅料,虾膏和虾酱的外观、风味和色泽亦有所不同。

 

虾膏的传统晒制程序是首先以碎肉机将虾原料搅碎至糊状,然后摆放到阳光下摊晒以促进发酵成熟,待虾原料的底和面皆晒干及由白色晒至成熟的红色后,再制成条状,然后把它桩至结实,再打成半圆形作贮存,最终在售卖时才逐块切开。

 

虾酱的晒制程序则是将虾原料盐渍和搅烂后,薄铺于窝篮上让水流走,再放在太阳下蒸晒,此法称为「上蒸下流」。此时的虾酱尚未成熟,未产生虾酱独特的香气鲜味,要将虾酱从窝篮铲起,放进桶内让其发酵及成熟,虾肉会慢慢被分解为氨基酸及其他鲜香味物质。贮存一个月后,成熟的虾酱便会带有香气鲜味(即「回香」),最后入樽出售。

 

根据《水产发酵调味品加工技术》的资料,传统自然发酵方法将虾原料曝露日晒下升温发酵,极易受到污染。因此,现代工业制作虾酱多采用水浴恒温方法进行发酵。有些厂商则会在室内卫生可控的环境下,设置升温仪器和照明系统以模拟日晒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