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痛症疗程须三思 慎防无效又破财

痛症疗程须三思 慎防无效又破财

痛症成因繁多,包括神经性疼痛、肌肉骨骼疼痛、癌痛等,它已成为都市人常见的健康困扰。基于痛症的成因各有不同,适合的治疗方案亦不一样。本会接获不少消费者就坊间的痛症疗程作出投诉,内容涉及疗程没有效果及不良销售手法等。

个案分享

王先生长年受严重脊椎痛楚影响,彻夜难眠,近年亦患有前列腺癌。他发现一间以艺人做代言,并以「首次免费体验,免诊金及送一次治疗方法及止痛膏」作招徕的A公司。于是,王先生立即预约体验,希望痛楚尽快得以改善。

 

体验当日,职员用仪器照王先生的背部后,指痛楚主要由脊椎弯曲所致,称王先生是他遇过情况极为严重的病人,需安排疗程将脊椎拉直,方可根治痛症。疗程开始,职员先用仪器大力拍打王先生的脊椎两侧,再用手推直脊椎。疗程完结后,一名脊医多次询问王先生的动作是否立即变得灵活自如,王先生当时并没太大感觉,唯职员继续游说王先生相信疗程成效。其后,职员表示只有照背部是免费,而拍打脊椎及人手推直脊椎则需要额外收费,并推销$70,000共41天的疗程套餐给王先生;即使王先生要求按次收费,但职员表示不接受逐次支付。在职员不断的高压推销下,王先生最后签订服务合约及付款。

 

可是当天晚上,王先生背部突然剧烈疼痛,最终须入院留医。王先生的儿子其后翻查疗程单据,发现单据上有一项激光嫩肤的费用。王先生指当时职员称消费满$70,000会赠送激光嫩肤疗程,实际却收取费用。王先生的儿子不满A公司的销售手法,认为A公司夸大成效,误导及诱导其父亲购买大额套票,故要求本会介入。

本会跟进

经本会与A公司调停后,A公司与王先生的儿子取得共识,退款约$55,000,个案得以解决。同时,本会亦提醒王先生小心预购式消费的风险。

吴先生的双手经常感到麻痹及疼痛,他透过电话宣传得悉B公司可以医治痛症,故到访B公司检查脊骨。检查当日,医生认为吴先生必须挑选一个每星期最少进行2至3次,为期最少40次的疗程。随后,一名职员带吴先生到另一间房,游说吴先生必须立即进行治疗,并指完成10至20次疗程后,麻痹及疼痛就可改善。

 

由于吴先生被痛症困扰多年,因此决定相信职员,并购买价值$37,000的疗程。经过20多次的治疗后,吴先生觉得痛症完全没有改善,更患上肩胛骨痛数个月,怀疑是受治疗所致,因此他向B公司要求退款,但职员表示无法安排,只能替吴先生转换脊医。吴先生认为治疗方案根本没有成效,故寻求本会协助,要求B公司退款。

本会跟进

B公司向本会解释,治疗方案为每星期须进行3次疗程,才能达致改善效果。惟根据疗程记录,吴先生在接受治疗期间,其中一个星期只进行2次疗程,甚至有一个星期没有进行过疗程,治疗效果可能因没有按照脊医建议以致效果未如理想,故无法安排退款。本会遂建议吴先生可考虑循法律途径作出追讨。

李小姐患有肩周炎,常感到手痛及麻痹,她留意到C公司的广告后便致电查询,职员安排免费的纾痛疗程让李小姐试做。试做后,职员开始向李小姐落力推销,由于李小姐期望改善痛症问题,因此同意购买疗程。其后,每当她进行疗程时,职员都会不断游说及推销。李小姐知道还有不少疗程尚未完成,起初婉拒购买,不过职员仍然锲而不舍;由于李小姐担忧职员只顾推销而忽略疗程安全,故每次都半推半就地购买更多疗程。最终,由李小姐于2022年7月份第一次光顾起,至2022年11月份4个月间,李小姐总共购买了价值$317,000,逾200次疗程。

然而,大量的疗程未能令李小姐的痛楚得以纾缓,同时,她亦不满C公司的高压销售手法,令她每次到C公司接受疗程时感到极大压力,因此李小姐向本会寻求协助,要求退回余下约$137,000未使用的疗程费用。

本会跟进

C公司回复本会表示,可将剩余的疗程转换为其他疗程、健康产品,或转让给朋友使用。不过,李小姐不接受有关安排,要求直接退款。本会与C公司再三调停,C公司终同意退款,退款金额于调停后由起初约$25,300增加至$90,000,李小姐最终接受C公司的退款,个案得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