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消费者诉讼基金 不同社群同受惠

消费者诉讼基金 不同社群同受惠

不少消费者购买货品或服务时遇上消费纠纷,会向本会作出投诉。本会一直鼓励消费者与商户以调停方式解决纠纷,共同谋求解决办法。但当遇上不良商户时,本会的调停工作未必奏效,消费者最后或只可循法律途径追讨损失。然而,消费者可能会因为缺乏法律知识或经济能力、或因诉讼费用与申索金额不对称,而打消诉讼的念头,因而令很多不良商户能逃避法律责任。于1994年成立的消费者诉讼基金正正能为消费者提供法律协助,追究不良商户的不当行为,并期望个案成为案例,以加强保障消费者利益!

个案分享

美容及健身

本会处理的个案不乏涉及美容院或健身中心营业员的不良营销手法,例如以疲劳轰炸或车轮式游说,甚至扣押身份证或信用卡等,逼使消费者在巨大心理压力下不情愿地购买他们难以负担的健身会籍及美容套票,甚至须预缴大额费用及向银行借贷。为了保障消费者权益及遏止行内不良营销手法,本会一直鼓励不同行业推行自愿性冷静期及倡议就特定交易及行业立法引入强制性冷静期。

 

个案分享
受助消费者是一名精神病患者,教育程度仅至中三,案发时正值失业。根据案情,尽管受助消费者已表明对涉案美容院推销之会员计划不感兴趣,涉案美容院仍对其作出持续推销,包括安排受助消费者于一局促房间内由两名职员作出长达一小时的高压推销,言行间使他感到"必须购买计划才可离开"及"不好意思不购买"的心理压力。受助消费者最终不情愿地购买三份相类似的会员计划。及后,职员又以同样推销手法促使他购买两份美容套餐。在整个销售过程中,职员未有清楚向受助消费者解释各份计划及套餐的性质及内容。受助消费者最终签订总值港币约80万元的会员计划及美容套餐,并以信用卡分期付款预缴共港币276,600元。基金认为个案涉及不良营商手法及不合情理行为,并予以协助为受助消费者委托律师向商户提出申索。经交涉后,涉案美容院同意以港币276,000元(即预缴金额)作为和解。扣除分担费用后,受助消费者最终取回约港币167,000元,亦毋须担心需要履行合同余款的支付责任。

家居装修

装修工程涉及多项工序、材料及人手安排。装修费用动辄要花上数十万甚至过百万元。本会一直倡议装修报价及条款须清晰详细,消费者才可了解报价是否合理及作出比较和知情选择。然而,装修公司提供的报价就工程范围、所用物料、数量、单价以至完工日期等事项往往含糊不清。消费者付款后,装修工程的进展和表现有时亦未如理想,有关家居装修工程的投诉个案屡见不鲜。

 

个案分享
受助消费者对化学气味过敏,因此明确要求涉案商户的装修工程及家具必须没有化学气味。涉案商户当其时对受助消费者的要求作出口头保证,并承诺工程不会涉及甲醛成分。受助消费者遂签订价值共港币490,000元的装修工程合同及家具合同,并支付订金约港币245,000元。 商户后来却指出,装修工程不可能完全没有化学气味或不涉及甲醛成份,双方因而发生争议。及后,商户同意取消装修工程合同,但就取消家具合同一事未有作出任何回应,亦未有提出退还任何订金之安排。基金予以协助为受助消费者委托律师向商户提出申索。经交涉后,商户同意退还全数订金及支付部分律师费用作为和解。扣除分担费用后,受助消费者最终取回港币122,500元,亦毋须担心需要履行合同余款的支付责任。

金融

本会极度关注贷款中介公司以不良手法推销服务。早于2014年,本会曾在本刊陈述中介公司各不良推销手法,提醒消费者应小心衡量透过贷款中介公司取得贷款所涉及的风险及利益,或选择直接向认可机构或持有放债人牌照的人士申请贷款。
 

 

个案分享
受助消费者为一所住宅之业主,某天收到中介人声称代表该住宅之按揭银行的来电。中介人声称可以每月额外数百元为受助消费者提供港币90万元的二按贷款。受助消费者认为条件相当吸引,并与该中介人会面。中介人遂声称,由于银行批核贷款需时2到3个月,该90万元贷款将由另一间财务公司提供,待批核完毕后即转予银行。同时,中介人声称受助消费者只会收到50万元,其余40万元将由中介人代管并用作支付首三个月利息。受助消费者不虞有诈,遂接受该安排。其后,受助消费者却收到中介人出具港币369,400元“中介费用”的帐单,受助消费者始发现中介公司的声称实属虚假。为减免损失,受助消费者随即一笔清还贷款,但仍蒙受约港币43万元的损失,包括“中介费用”、律师费、已付利息等。基金予以协助为消费者向中介人及财务公司提出诉讼。经诉讼程序及与财务公司谈判后,受助消费者最终获得财务公司支付约港币34万元的赔偿(另加港币14万元讼费)作为和解,以及命令中介人须付港币约7万8千元(另加利息及港币约7千元的判定讼费)的法庭判决。扣除分担费用后,受助消费者最终取回约港币28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