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
本会与教育局合办的「消费文化考察报告奖」是本会推行消费者教育的旗舰活动,自1999年设立以来,已经踏入第20届,累计有多达358间中学,合共76,000名同学参加,如以现时全港中学总数约500间计算,有逾7成学校曾参与报告奖,学校和同学们踊跃参与,是对报告奖最大的认同。
正如老师们所言,报告奖是一个让同学们自我学习、自我反思的活动。同学们自选一个他们感兴趣的消费议题,透过实地观察、访问,深入认识有关议题,再将他们的认知及理解,以亲身体验及测试等方式验证,再以文字、影像或话剧等形式完成报告,这独一无二的体验,令同学们反思日常的消费行为,建立正确的消费价值观。
今年的报告奖特别增设「20周年消费文化大奖」,鼓励同学回顾过去20年的消费文化转变,参赛作品的质素令老师、评判喜出望外。以大奖作品《十年(由八达通到电子消费)》为例,3名同学参考10年前,一份探讨消费者使用八达通的知情权、选择权和责任的作品,再回看10年间各种电子支付工具的发展,探讨因而引发的议题。当年要查阅八达通的用款纪录,消费者需亲身于车站查阅机查阅,而且查阅机只能显示最近数次的交易纪录。10年后,消费者只须透过手机应用程式,过去3个月的用款纪录便一目了然,但同学们随即又发掘了新的消费权益问题。
这些方便消费者付费的电子支付工具,不知不觉间,也记录了日常消费的足迹。消费者一旦于网上预订机票,无论到访社交媒体或是浏览其他网页,都会收到外游地点的酒店、餐厅等资讯及广告,彷佛「被预设」一样。当然这会令消费者省却四出找寻相关资讯的时间,商家更会形容这是「度身订造」的贴心服务。尽管如斯窝心,但细心思考,这些资讯背后是如何选取?由谁操控?真正的目的变得呼之欲出,再者,这无时无刻的监察,除记录了消费足迹外,会否不断入侵消费者的个人私隐?
透过深入分析和比较10年前后消费习惯和处境的改变,年纪轻轻的同学就科技发展对消费者的影响,提出了一连串发人深省的问题。这正正是本会希望透过参与「报告奖」,让年轻一代探究与社会上不同消费模式相关的题目,经过独立思考,从而建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消费者教育工作是本会最具挑战性的工作之一,需要持续地默默耕耘,不断改进,才能开花结果。科技发展令新一代愈来愈早接触消费,在中学生以外,我们会将消费者教育推展至小学生;而日趋庞大的银发市场更是本会消费者教育工作的重点领域。本会期望透过教育增加不同年龄层消费者自我保护的能力,长远希望发挥消费者力量,推动理性及可持续的消费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