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消費文化考察報告獎屹立20載 為可持續消費締造正確觀念

消費文化考察報告獎屹立20載	為可持續消費締造正確觀念

本會每年接獲2萬多宗投訴個案,綜合個案經驗,如消費者能夠保持警覺,消費前「停一停,想一想」,或許可以避免爭拗或受騙,要防患未然,完善的消費者教育絕對是不二法門。而且,越早灌輸正確的消費概念和態度,從小培養按需要消費、不浪費的習慣,成長後便能在不同處境下都能作負責任的消費決定,為社會建構可持續消費的文化。

編者的話

 

正如老師們所言,報告獎是一個讓同學們自我學習、自我反思的活動。同學們自選一個他們感興趣的消費議題,透過實地觀察、訪問,深入認識有關議題,再將他們的認知及理解,以親身體驗及測試等方式驗證,再以文字、影像或話劇等形式完成報告,這獨一無二的體驗,令同學們反思日常的消費行為,建立正確的消費價值觀。

 

今年的報告獎特別增設「20周年消費文化大獎」,鼓勵同學回顧過去20年的消費文化轉變,參賽作品的質素令老師、評判喜出望外。以大獎作品《十年(由八達通到電子消費)》為例,3名同學參考10年前,一份探討消費者使用八達通的知情權、選擇權和責任的作品,再回看10年間各種電子支付工具的發展,探討因而引發的議題。當年要查閱八達通的用款紀錄,消費者需親身於車站查閱機查閱,而且查閱機只能顯示最近數次的交易紀錄。10年後,消費者只須透過手機應用程式,過去3個月的用款紀錄便一目了然,但同學們隨即又發掘了新的消費權益問題。

 

這些方便消費者付費的電子支付工具,不知不覺間,也記錄了日常消費的足跡。消費者一旦於網上預訂機票,無論到訪社交媒體或是瀏覽其他網頁,都會收到外遊地點的酒店、餐廳等資訊及廣告,彷彿「被預設」一樣。當然這會令消費者省卻四出找尋相關資訊的時間,商家更會形容這是「度身訂造」的貼心服務。儘管如斯窩心,但細心思考,這些資訊背後是如何選取?由誰操控?真正的目的變得呼之欲出,再者,這無時無刻的監察,除記錄了消費足跡外,會否不斷入侵消費者的個人私隱?

 

透過深入分析和比較10年前後消費習慣和處境的改變,年紀輕輕的同學就科技發展對消費者的影響,提出了一連串發人深省的問題。這正正是本會希望透過參與「報告獎」,讓年輕一代探究與社會上不同消費模式相關的題目,經過獨立思考,從而建立正確的消費觀念。

 

消費者教育工作是本會最具挑戰性的工作之一,需要持續地默默耕耘,不斷改進,才能開花結果。科技發展令新一代愈來愈早接觸消費,在中學生以外,我們會將消費者教育推展至小學生;而日趨龐大的銀髮市場更是本會消費者教育工作的重點領域。本會期望透過教育增加不同年齡層消費者自我保護的能力,長遠希望發揮消費者力量,推動理性及可持續的消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