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消费权益新闻报道奖 引领不同媒体 以新闻力量捍卫消费者权益

  • 2017.07.31

为表扬及鼓励本港传媒报道有关消费权益议题,「消费权益新闻报道奖」已踏入第17年。今年共接获参赛作品249份,创下近10年新高。同时,为引领更多不同媒体以新闻力量捍卫消费权益,报道奖特意重整参赛组别,首次将网络媒体的作品纳入评选范围,希望更多优秀的消费新闻报道可以获得嘉许,从而令大众更加关注消费权益的讯息和议题。

参赛作品中,119份来自文字组别、11份来自声音组别,44份来自影像组别,而新闻摄影及校园组别,则分别有46份及29份作品争夺殊荣。参赛作品涵盖题材广泛,部份涉及多年以来的重大消费议题,如「车用燃油价格监察」;亦有「屋苑管理的围标问题」、「阴宅楼花陷阱」这一类作品,揭露不为人知的消费骗局;关注弱势群体的消费者,是得奖作品经常出现的题材,今年就有「残疾院舍黑幕」、「健身中心诱骗轻度智障人士购买会藉」;而可持续消费亦继续成为热门议题,「追踪电子垃圾涌港」、「厨余科技发展」就是当中的代表。

今天举行的颁奖礼颁发7个组别合共31个奖项,以及3个可持续消费奖项,由主礼嘉宾商务及经济发展局局长邱腾华先生GBS JP,及消费者委员会主席黄玉山教授BBS JP一同主持颁奬仪式。 

消委会主席黄玉山教授BBS JP于活动致辞时表示:「随着近年智能手机及社交网站的普及,『消费权益新闻报道奖』亦与时并进,今年首次引入网络媒体的作品。」他续说:「深信透过引领更多不同的媒体加入,可凝聚更大、更广的新闻力量为本港的消费市场把关,共同捍卫消费权益。」

商务及经济发展局局长邱腾华先生GBS JP亦指出:「政府非常重视与消费权益推动者和传媒之间的颗伴关系。消费权益推动者透过调研,以及推广消费者对法例和政策的认识,令市民可以得到快而准的消费资讯,并了解自身权利,从而作出精明、负责任的消费决定。另一方面,传媒发掘和采访有关消费权益的议题,让广大商号向公众问责。而政府亦可以参考传媒反映的公众意见,更好检视政策的成效,使政策更好地回应市民的期望。」

文字组

文字组别的竞争最为激烈,当中划分为「新闻/特写/评论」及「调查报道」两组,分别有89份及30 份作品竞逐。

「新闻/特写/评论」金奖最终由有关车用燃油和家用石油气价格监察的系列报道夺取。记者运用统计学等科学方法,分析5间油公司于2014-2016年的定价数据,同时追踪国际「原油价格」、「进口油价」和「各大油站平均汽油零售价」,为读者提供具参考价值的分析和论述,体现了新闻报道的客观专业精神,及履行了传媒监察社会企业的职责。

「调查报道」组别的得奖作品均透过调查探究事件的来龙去脉,属深度报道。本届金奖作品为有关工厦迷你仓安全隐患的系列报道,去年迷你仓大火后,记者透过土地查册及核对民政事务局私人大厦等资料,归纳出全港迷你仓的数目,并透过对比工厦现场平面图及合法建筑图则,发现多个改装及僭建的密封式迷你仓,全面揭示了迷你仓的消防安全问题。

声音及影像组

置业向来是香港市民十分关注的消费议题。本届「声音组」金奖作品探讨一手住宅市场的隐忧,剖析「蚊型」单位出现的原因及投资价值,亦指出新盘管理费愈来愈高却缺乏透明度,及「奇则」涌现的问题,呼吁有关当局及消费者关注及思考如何遏止这市场怪现象。

「影像组」 得奖作品则关注产品安全和环境保护两大重要的消费议题。「短片」金奖作品揭露手机充电器的潜在危险,带出政府需检讨现行电子产品的监管机制。「长片」金奖作品则追踪电子垃圾如何从美国运到香港,并探讨电子废料回收场对环境的危害。此作品揭露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同时获得「可持续消费奖」。

新闻摄影组

「新闻摄影」金奖作品同样以「蚊型」住宅单位作题材,用镜头把居所面绩比标准停车位还小的事实展现出来。

校园组

校园组的作品绝不逊色,题材十分多元化。金奖作品的记者为弱势消费群体发声,以两位癌症病人的故事,刻划病人的无助,作品指,指出治疗用的标靶药物属医院管理局自费药物,由于十分昂贵,申请资助的门槛高及手续繁复,故此令病人感到无助。

可持续消费奖

夺得「可持续消费奖-文字组」的作品是探讨厨余回收的系列报道,记者走访厨余再生行业,了解营运者面对的困难,让社会反思厨余回收的重要性,并带出必须由政府担当牵头角色。

「可持续消费奖-校园组」方面,得奖作品从不锈钢饮管生产商、商户、消费者及环保团体等不同角度,探讨不锈钢饮管未能普及的原因,并鼓励商界和政府配合推动采用。

「消费权益新奖」由消费者委员会、香港记者协会及香港摄影记者协会联合主办,目的为表扬本地新闻工作者就有关消费权益报道的卓越成就,至今已成为具权威的年度奖项。由11人组成的评审小组来自各专业组织及新闻学术界,当中亦包括消委会主席及副主席,共同肩负评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