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頁顯示
智能家居篇 智能家居讓你能透過手機、平板電腦等智能產品,透過控制平台向各種家居設備發出操作指令或接收狀態通知,使生活更方便。但怎樣才能構建智能家居?其實只要屋企已連接互聯網,就可接駁一些現成可連網的智能家居產品,或一些智能配件來將原有的設備智能化,或是添置語音助理設備如Amazon、Apple、Google。 常見智能家居產品 智能電視 連接互聯網後,可透過應用程式獲取經由網絡發放的內容或節目,包括影片及音樂,並能隨意自選內容播放。 智能燈具 可透過手機應用程式無線遙控、調校色溫及亮度。除了可按預設時間或情況調整為冷光或暖光外,更可發出色彩繽紛的光線營造氣氛。 智能冷氣機 現時市面上有支援Wi-Fi操控的冷氣機供消費者選擇。 智能視像門鐘 具備網絡監控鏡頭功能,消費者透過智能手機可看到門外情況,有的更可與訪客對話。 為原有電器增添智能元素 智能開關掣 主要適用於燈具,將原有電源開關掣換成智能開關,就可以Wi-Fi操作開關。不過由於此類安裝工程須聘用合資格電氣技工進行,成本一般較高。 智能插座 只須於電源插座上加插此類智能插座,即可智能控制電器的電源開關。 智能紅外線遙控中心 任何以紅外線遙控的電器,都可透過連網的智能紅外線遙控中心操控,消費者可用智能手機發出操作指令。 智能感應器 不少品牌都有推出各式感應器,如人體感應、門窗開關、溫度及濕度、氣體泄漏、煙霧探測等。用戶可用智能手機監察環境和接收通知。 消費者如透過網購從本港以外的地方購入智能家居產品,要注意產品會否因電壓及電源插頭規格等問題而不適合直接於本地使用,同時亦要留意產品是否符合電氣安全國際標準。 安全使用連網產品貼士 儘管連網產品能讓消費者享受高科技的便利,惟稍一不慎,就有可能令個人私隱外泄。消費者請緊記以下這些由香港警務署提供的防範貼士: 了解產品的設計 細閱製造商提供的產品資料,以及與產品相關的第三方評論、文章或報道,看看產品有沒有任何安全或私隱問題。同時應了解用戶能否透過更改密碼、調整私隱等級提升保安,製造商又會否定期提供軟件更新,修補安全漏洞。 查核製造商背景 如製造商過去曾牽涉欺詐、盜竊等違法行為,消費者應保持警覺。 設置高強度密碼 不宜使用預設密碼,因此類密碼通常可被攻擊者輕易查得。最好為每個裝置或服務設置獨一無二,愈長愈好,並混合大小楷字母、數字、特殊符號的密碼。 設定最高級保安 不少連網裝置預設最低安全保障,並收集頗多重要個人資料,用戶宜手動改至最高級別安全及私隱設定。定期將裝置還原重設亦有助清除任何惡意植入的程式。 要定期更新軟件 用戶應每月更新裝置(或開啟裝置的自動更新功能)。安裝在手機上用於操控裝置的應用程式,同樣要定期更新。 關閉非必要功能 裝置或有很多功能可能在用戶沒有需要下持續監察用戶,在不使用相關功能時可將之關閉,包括拍攝鏡頭、收音咪、定位追蹤等。 應定期檢查網絡 如發現異常情況如傳輸速度下降或有不明裝置連結網絡,要盡快向專業網絡安全人員求助。 木家具篇 木製家具能為屋企增添溫馨感,但在選購家具時,你又會否考慮到可持續消費?製造木家具須砍伐樹木,然而某些伐木公司為了提高利潤,會過度砍伐甚至燒毁森林,不但破壞動物棲息地,同時破壞大自然水源系統以及令大量碳釋出,導致氣候問題加劇。此外,過度開墾森林土地也會影響依賴農業耕種、捕獵、採伐森林資源如橡膠的原居民族群的生計。 為減低此類情況出現,消費者不妨做多一步: 1. 選購FSC認證的產品 FSC亦即是森林管理委員會(Forest Stewardship Council),是一個獨立、非牟利的國際組織,通過制定森林良好經營的標準,以及木材加工和銷售鏈監管標準,從而控制木材的合法及可持續來源。貼上FSC標誌的產品,都是符合FSC標準及獲得其認證。 2. 拒絕瀕危樹種 購買家具前,不妨先向店員查詢有關木材的類別,拒絕來自瀕危樹種的產品,好像大紅酸枝木、小葉紫檀木等。同時宜選購款式簡單、耐用、易保養的木家具。 3. 考慮竹製產品 竹的生長速度快,再生周期較其他樹木短,選擇竹製家具有助紓緩森林樹木被過度砍伐的情況。而且竹的栽種過程不需使用除蟲劑,減低對環境造成污染。 安裝傢俬篇 愈來愈多消費者選擇網上購買大型傢俬,但收件後往往需要自行組裝,假如安裝不當,隨時發生致命意外!以下為消費者帶來一些安裝大型傢俬的安全貼士: 1. 吊櫃 若是DIY新手,未必具備合適工具、物料和足夠經驗自行安裝吊櫃,建議找專業裝修師傅代勞。但無論是否親自動手,亦應了解以下施工要點: 1. 實心牆 只能安裝在石屎牆、紅磚牆等實心牆或結構牆,以空心磚、沙磚或輕磚砌成的牆壁未必承受到吊櫃的重量。 2. 牆內管線 了解牆內有否暗藏水管或電線,以及埋藏管道的坑位。否則若貿然施工,有機會破壞管道及電線,甚至因坑道虛位影響螺絲未能抓緊牆壁,影響承重能力。 3. 爆炸螺絲 體積大的吊櫃,或需使用「爆炸螺絲」(膨脹錨栓,expansion anchor bolts)才能有足夠承托力。爆炸螺絲多為金屬製,當螺絲收緊時,尾部金屬外殼會撐開抓緊牆壁。螺絲直徑愈大,負重愈大。 無論用哪款螺絲,都要注意鑽孔深度和直徑須配合螺絲的規格,否則影響承重能力。且要確保在吊櫃的左右兩側、中間、與天花連接位置各起碼鑲入2至3粒螺絲,並需平均分布,以承托櫃身重量。 4. 額外承托 如設計許可,可在吊櫃底再加1至2個承托架如狗臂架。 5. 位置 避免將吊櫃安裝在家人會長時間逗留的地方(梳化、睡床上方),免生致命意外。 消費者亦應留意吊櫃承重量,櫃內不宜放重物如金屬廚具,擺放物品亦要左右平均分配。同時勿拉扯吊櫃或用以借力攀爬。如發現櫃身傾斜或與牆壁之間有縫隙,馬上找工程人員檢查。 2. 大型座地櫃 巨大、高身的櫃如書櫃、衣櫃、儲物櫃可容納較多物品,但消費者要注意其結構安全,即櫃身各部分的承托力是否足夠,以及其穩定性,以防造成意外: 1. 層板和框架 檢視各部分所用的板材,並按壓背板及層板,感覺其牢固度。再檢視板與板之間的榫口是否連接妥當,螺絲有否鎖緊或遺漏安裝。另框架亦要端正。 2. 抽屜 拉開抽屜或是活動桌面,確保正確連接、滑道順暢(若需用上很大力度,櫃身容易前傾),且紮實牢固。內部亦要上緊螺絲,以及抽屜底板要有一定厚度。 3. 櫃門 開合櫃門檢查門鉸是否順暢,把手位置是否對稱,門的縫隙是否能接受。 消費者務必將櫃擺放在平整的地面上,安裝完畢後可輕輕推拉櫃的上角或按壓一邊,測試櫃身是否牢固。 另外,本會亦強烈建議在櫃的上方安裝足夠數量的入牆「定位」螺絲、扣帶或角碼,以防櫃身塌下。擺放物品時,切忌上重下輕。如家中有小孩,避免將遙控器、糖果、玩具等放櫃頂,免得小朋友為拿取這些物品而爬櫃,引致危險。 了解更多,請參閱: 【509期《選擇》月刊 慎用智能家居產品保私隱】 【453期《選擇》月刊 保護環境 支持負責任的木家具生產】 【462期《選擇》月刊 安裝傢俬安全要訣】 延伸閱讀:二手傢俬回收 不除舊怎迎新?但除舊亦有學問。即閱《屋企傢俬唔好嘥!二手傢俬回收指南》,了解回收傢俬的細節,盡可能避免直接將傢俬送往堆填區。 延伸閱讀:安全使用油壓床、摺檯 方便儲物和易於收藏的油壓床和摺檯,是蝸居常見傢俬。然而若使用時欠缺安全意識,隨時出現夾死人事件。《家居「兒凶」: 油壓床、摺檯》一文,提醒大家使用這兩件家具的注意事項。
平日會否優先到二手購物平台搜尋想買的東西? 買新衣前,會否考慮能通過混搭甚至改造舊衣,創造新款式? 買新衣前,會否留意其物料的耐用度和清洗方式,減低做成污染? 選購煮食用具時,會否多選擇竹製用品及高速煮食用具? 會否盡量選擇本地生產的時令食材而非急凍、空運食品? 購買日用品時會否盡量選購家庭裝或補充裝? 會否善用咖啡渣、果皮、舊衣物等,代替購買除臭劑、抹布、清潔用品等? 購買電器時會否留意其能源標籤並選擇獲1級的產品? 購買電子產品前,會否細心考慮需要而非盲目追隨潮流? 會否以充電池代替一般即棄電池? 買書和印刷品時,會否留意產品是否使用大豆油墨印製和有森林管理委員會(FSC)認證的紙品? 購買產品前,會否了解產品品牌背景,盡量選擇可持續生產,或以可再生物料或可降解物料製造的東西? 假如你的答案大部分都是「會」的話,恭喜你,你有很強的可持續消費意識!可持續消費,其實就是指在滿足基本生活需求及改善生活時,我們亦應盡量減少在服務或產品生命周期內的能源消耗,避免製造污染,從而不危及後代的需求。其實生活中有很多微小細節都可以融入「可持續概念」,包括廢物利用、節約能源、斷捨離。我們只要想多一步,行多一步,就能令生活更環保。好像盡量避免選購只能乾洗的衣物,可減低乾洗帶來的空氣污染;使用高速煮食用具,可縮短煮食時間,減少能源消耗等。 《可持續消費 知行融樂——消費行為追蹤研究》 早前,本會更進行了第2回《可持續消費 知行融樂——消費行為追蹤研究》,監察消費者態度和行為與5年前的首回研究相比,是否有所轉變。結果顯示,消費者對於實踐可持續消費和支持程度都有進步,有超過70%消費者都會傾向購買附有1級能源標籤、貼有環保標籤或聲稱節水的產品,同時避免購買即棄產品,會修理損壞的電器等。有87%的受訪者更表示,願意支付額外5%甚至更多的費用,去購買環保或以可持續方式生產的產品或服務。 可惜的是,消費者在回收方面的動力卻有所下降。回收設施不足、回收地點太遠,甚至對回收商如何處理回收物失去信心,都是主要原因。而這種種都需要政府、企業和消費者三方共同積極參與合作,才能令香港變成可持續都市。 針對廢物回收,環境局近期也推出不少回收新措施,消費者可以多加留意: 綠在區區 在各區設逾130個回收點,包括回收環保站、回收便利點及回收流動站,更推出「綠綠賞」回收積分卡,乾淨回收有賞。 塑膠回收先導計劃 在東區、觀塘、沙田先行展開,收集各類家居一般可回收廢膠後,由承辦商加工將回收物製成再生原料,再出口或內銷,確保轉廢為材。 入樽機先導計劃 在全港設置了60部回收膠樽機,並透過電子支付平台提供即時回贈。 特別一提,消費者在購物時亦可留意產品包裝的可回收性,以推動企業提供更清晰的產品資訊和回收指示,並在開發新產品時,細心考慮包裝物料,會否過度包裝和為產品提供回收服務的可行性。 了解更多,請參閱【538期《選擇》月刊 共建可持續都市 回收行為要加把勁!】及【521期《選擇》月刊 環保消費達人小挑戰】。關於可持續消費研究詳情,請參閱【可持續消費 知行融樂——消費行為追蹤研究》】(https://www.consumer.org.hk/f/initiative_detail/308815/2021_Council_SC_V11_DarkGreen_ForWeb_20210610__CHI_Exe_Sum_.pdf)。
1. 畫面篇 高效能影片編碼技術 眾所周知,鏡頭拍攝的解像度愈高,影像愈清晰。不過串流高清影像的數據量可以頗高,遠端觀看時有機會斷斷續續,所以消費者宜盡量選擇支援H.265/H.264(MPEG-4 AVC)高效能編碼技術的鏡頭,可以提供高清畫質之餘,又能令數據量大幅減少,令影片播放更為順暢。 一覽無遺的廣闊視角 產品聲稱的視角(field of view)說明鏡頭所覆蓋的角度,例如達100°或以上的鏡頭已屬超廣角鏡;達180°的「魚眼鏡」型號視野則更廣,但拍攝的人、物會變細,空間會扭曲,放大觀看時影像亦顯得模糊。 想影像大而清且視野廣闊,電動轉向鏡頭是個好選擇。用戶能透過手機或電腦應用程式遙控鏡頭上下左右轉向(pan & tilt),部分型號更可左右轉向近360°,上下轉向約120°。但此類型號通常體積較大,售價也較高,且不如超廣角鏡般能一眼看盡全景。使用錄影功能時,亦只能錄到當時鏡頭面向的影像。 如不喜歡電動轉向的產品,消費者亦可選擇加裝一兩部監控鏡頭,拍攝家中不同的位置,但就要考慮到接駁電源的問題。 有紅外線夜視,畫面不再矇查查 當家中的光線昏暗,所拍攝的影像就會更昏暗模糊。具紅外線LED燈、有夜視(night vision)功能的鏡頭,能清楚拍下環境。然而,人眼不會察覺到紅外線的照射,故不會對用家產生滋擾。不過消費者宜選用設有自動紅外線濾光功能的產品,鏡頭會因應環境的光暗而自動加上或移除紅外線濾鏡,否則在光線充足時,影像感應器會同時接收自然光及紅外線,容易導致拍攝時曝光過度,令影像欠佳。 一般而言,憑紅外線LED的顆數或規格上所聲稱的照明距離,可粗略估計紅外線的強弱。如家居狹窄,或不需要很強的紅外線。而假如用戶只想在日間外出工作時監控家中情況,亦未必需要此功能。 錄影功能 鏡頭具備錄影功能的重要性相信不用多講,但消費者應留意,監控鏡頭儲存錄影的方式各有不同,例如記憶卡、USB裝置、雲端等。。若影片儲存於記憶卡內,當記憶卡的容量儲滿後鏡頭通常會自動刪除最舊的片段,騰出空間以儲存最新的錄影。若想保存較多日數的錄影,可配備容量較大的記憶卡。而採用H.264影片編碼技術的產品,由於其產生的影片數據量低,更可減少記憶卡的數據寫入量。 雙向語音實時對話 監控鏡頭多數設有收音咪,讓用家可從遠端聽到現場環境錄下的聲音。但假如想透過鏡頭實時與家中寵物互動或與家人對話,就可選擇內置揚聲器、能雙向傳送聲音的型號。 2. 私隱篇 大家不時聽到監控鏡頭被黑客登入,家中狀況被公開到互聯網的情況出現,故選購私隱度較高的產品及提高防範意識是非常重要的,以保障網絡安全及個人私隱。 選擇可靠的產品製造商 很多監控鏡頭會自動連接到廠方的伺服器,故使用有高誠信的製造商的產品,相對會令人安心。同時,如監控鏡頭的設計不夠安全,即使數據傳送會加密,黑客也可輕易破解鏡頭運作,掌握技術資料。 定期轉密碼 務必更改所有出廠預設的密碼,密碼亦要有足夠的強度(包含字母、數字甚至符號、不宜少於8位),並要定期更改密碼。此外,如監控鏡頭是由專人上門安裝及設置,過後也應立即轉換密碼。 只用私人裝置登入 不要使用任何公用、自己沒有管理權限,或有機會不安全的裝置登入,以防登入密碼被盜取。 鏡頭不宜長開 在有監控需要時才啟動鏡頭。 經常更新 負責任的生產商在推出產品後,會繼續改善產品的運作及修補漏洞,用戶應時常檢查並更新韌體(firmware),亦即嵌入硬體裝置中的軟體。 特別一提,在家中安裝監控鏡頭,除了要通知家中每位成員(包括家傭)及所有訪客,亦須考慮監察的範圍和程度。以使用攝錄機監察家傭活動為例,此舉本質上已侵犯了家傭私隱,所以僱主應考慮是否有其他可行的方法。如仍決定進行攝錄監察,亦要與僱員充分溝通,並妥善處理影像紀錄。有關個人資料的私隱問題,可向個人資料私隱專員公署查詢或瀏覽其網頁:www.pcpd.org.hk。 3. 可持續消費篇 有沒有想過,其實你可購入二手鏡頭?某些用戶可能因家中長者已入住安老院、不再聘請家傭等原因,沒有再使用家中鏡頭,又或是想另購其他款式,而有意出讓鏡頭。購買此類二手鏡頭,就可以善用資源。 一般而言,品質可靠的鏡頭,如非摔壞或進水等導致硬件受損,通常可使用超過5年,所以消費者要注意產品會否太舊,規格不合心水。同時,二手鏡頭有機會單據不齊或保用期已過,未能獲享售後服務,故必須要仔細檢查以確保鏡頭運作正常。如擔心鏡頭內部系統曾被改動,可將全機還原出廠的設定。 此外,消費者可選用較流行或受歡迎的牌子及型號,會較容易取得技術支援,亦有較多用戶於網上分享使用的心得,甚至有非官方的資源可以運用,例如由第三方提供的程式,為鏡頭添加額外的功能。不過要留意,非本地購買的產品,可能沒預計用戶於香港使用,以致接駁速度會較慢,甚至因加入了地區限制而無法使用。在決定購買前需先查詢清楚此等細節。 想了解更多,請參閱【485期《選擇》月刊 如何選購家居監控鏡頭?專家教路防範私隱外洩】。 延伸閱讀:電子門鎖 有了電子門鎖的出現,不但不再需要擔心忘記帶鎖匙,其警報系統更可提升家居安全。揀選電子門鎖時有甚麼需要考慮和注意?即看《「大頭蝦」恩物 一文掌握揀電子門鎖3個要訣》。
在香港有哪些「可持續消費」的選擇? 香港近年也有不少關於可持續消費的新發展,既從源頭減廢、如無包裝商店,亦從回收著手、如服務循環回收再造系統、紙包飲品包裝回收等。 本港的無包裝商店 第一間的無包裝商店已於2018年進駐香港!包裝材料為都市固體廢物的一個主要部分,但它們的生命周期往往只有短短幾十分鐘到幾天。有見及此,香港的第一間的無包裝商店已經在2018年在西營盤誕生了,之後陸續有不少家庭用品店和超級市場亦推出類似的服務,齊齊減少包裝材料的浪費。 全球首部服裝循環回收再造系統 由香港紡織及成衣研發中心(HKRITA)、成衣生產商和國際服裝品牌合作,全球首部服裝循環回收再造系統G 2 G(garment to garment)機器在2018年12月在本港正式投入服務,G2G可分拆舊衣的衣物纖維,混合、梳理、紡紗再造成新衣,最快4小時便可將消費者帶來的舊衣物製作成全新成衣,展現了紡織服裝的可持續發展。 紙包飲品都可回收 香港的家居回收物料主要包括廢紙、金屬、塑膠和玻璃,但合成物料大多數都難以回收再造,例如由紙、膠及鋁等組成的紙包飲品,回收率近乎零,因而造成大量的廢物。有見及此,本港紙包飲品生產商終於在2019年推出了全新回收計劃和紙包飲品盒回收廠,在全港數十個地點設置智能回收系統,大力推動香港飲品業的可持續發展。 不同環保產品標籤認證計劃 為方便消費者選擇更環保的產品,本港不少的非政府團體設有產品環保標籤認證計劃,從日常清潔用品到建築材料都有相應的環保標準,協助消費者選擇。 「香港環保標籤計劃」 「綠色產品認證 - 綠材環評」 「香港註冊-生態友善系列」 可持續消費行為也分「強」與「弱」? 「弱可持續消費行為」(Weak Sustainable Consumption)是指考慮自身的需要,以節約為本,減少浪費的消費。例如在離開房間時關燈,或購買新電器時選擇更節能的產品,節省金錢之餘亦能保護環境。這些行為相對容易實行,因為原有的消費模式不需有太大改變。但是,單憑「弱可持續消費行為」,並不足以支持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因此需要推動「強可持續消費行為」。 「強可持續消費行為」(Strong Sustainable Consumption)必須考慮到「產品生命周期」以及所購買的產品對生態環境及社會帶來的長遠影響,例如產品在生產過程中的耗電量、工人的勞工權益、是否會破壞瀕危物種的生態環境和造成水資源及空氣污染、棄置及回收選擇、製造商及零售商的企業社會責任措施等,從而改變購買的決定。 怎樣推廣可持續消費模式?——不妨向外國取取經! 以商業模式來鼓勵消費者購買可持續產品:一些外國政府已推出現金獎勵計劃,如南韓政府於2011年推出「綠色信用卡計劃」(Green Credit Card Scheme),當「綠色信用卡」持有人乘搭公共交通工具、購買具環保標籤的產品、或在家中採用節水節能的措施,便可以儲存積分,用作購買環保產品或服務。 由官方機構或具有公信力的第三方機構的認證制度,可提高產品資訊的透明度:消費者未必容易獲得關於產品可持續表現的資訊。國際間有不少自願參與的環保標籤計劃,如歐盟環保標籤(EU Ecolabel),讓消費者能夠辨識哪些產品符合環保的原則。另外 ,由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制訂的「海鮮選擇指引」,以簡單易明的指引去協助消費者選購可持續海鮮。 以方便瀏覽的平台,協助消費者掌握可持續產品的資訊:市面上的可持續產品的聲稱及標籤種類繁多,消費者需有足夠知識或投放時間,方可理解環保標籤背後的認證及監管制度,去判別其是否切合他們的需要。因此,一個方便瀏覽的平台,可為消費者節省時間,推動可持續消費模式。 佳節送禮都可環保?「唔駛包花紙喇,唔該!」 同時亦要提醒大家要精明消費!臨近佳節,購買朱古力或糖果送禮時,應選購普通的包裝。因為禮盒裝經常過度包裝,與食用量相近的普通裝產品相比,價錢還較貴! 說了這麼多,不如做一個小測驗吧!我們在【521期《選擇》月刊 環保消費達人小挑戰】準備了一系列有關衣食住行的消費問題,快來挑戰看看你是屬於「合格」還是「超級」環保消費達人!
洗衣費用差異有多大? 洗衣第一步,當然是挑選洗衣產品!消委會就市面上的洗衣粉、洗衣液以及洗衣膠囊進行詳細評測,快速比較三者在建議用量與價錢之間的性價比;但由於每款洗衣產品的建議用量及價錢不一,所以最終得出的洗衣費用只能用作參考: 洗衣粉:每次用量由19克至81克,洗衣費用介乎$0.23至$1.28,差價達4倍 洗衣液:每次用量為15克至102克,洗衣費用介乎$0.28至$2.89,差價高達9倍 洗衣膠囊:每次用量為1顆,價錢介乎$2至$6.6,最多相差逾2倍 若把三種洗衣產品作比較,每次洗衣費用可介乎$0.23至$6.6,相差超過27倍!以上可見,洗衣膠囊的平均洗衣費用相對較高,但它的清潔能力又是否比另外兩款優勝? 去污效能大比拼! 日常生活中,我們總試過誤把各種頑固污漬濺到身上的尷尬情況,故洗衣產品的去污效能相當重要,亦是消費者辨別洗衣產品好壞的關鍵之一。而日常污漬主要分為四大類: (a)油性污漬(包括礦物油、粉底、牛肉脂肪、人體皮脂) 去除油性污漬方面,大部分洗衣粉在去除人體皮脂表現較佳,去除粉底和礦物油的表現較弱;大部分洗衣液在去除人體皮脂及粉底的表現較佳,但去除礦物油表現則較參差。另外,洗衣粉、洗衣液或洗衣膠囊三種洗衣產品在去除牛肉脂肪的表現則相對較弱,如大家有意去「鋸扒」的話就要格外小心了。 (b)酵素污漬(包括朱古力、血漬、胡蘿蔔糊、混有青草的泥土等) 洗衣膠囊除了在除油表現較佳,酵素去污的成效亦較其餘兩者高。而洗衣粉普遍在去除朱古力漬的表現較弱,洗衣液則表現不俗。 (c)可氧化污漬(包括茶漬、咖啡、藍莓、番茄醬、紅酒、豉油等) 以食物污漬來說,大部分洗衣粉及洗衣液在去除藍莓、番茄醬及豉油等會較有效,但在去除咖啡、紅酒及芥末等的表現則較參差。而在較難去除的茶漬上,洗衣膠囊均可有效淡化茶漬,部分洗衣液能略為淡化茶漬,但洗衣粉則未能淡化。 (d)其他污漬(包括水溶性及油溶性漆油等) 由於漆油屬於化學物質,相對較難清洗;三種洗衣產品在此項表現上均未如理想,同樣難以去除相關物質,但整體去除水溶性漆油的表現卻比油溶性漆油為佳。 衣物固色要留神 假如誤選固色效能不佳的洗衣產品,隨時會把衣物「變身」!就衣物固色效能而言,絕大多數洗衣液的固色程度比洗衣粉好,而洗衣膠囊固色程度的整體表現也不錯。 洗衣粉 vs 洗衣液 雖然洗衣膠囊整體表現不錯,惟價錢卻比洗衣粉或洗衣液較昂貴;加上不及洗衣粉與洗衣液般普遍,因此大部分人仍偏向採用洗衣粉或洗衣液。 洗衣粉和洗衣液兩者成分大同小異,最大的分別就是洗衣粉添加了固體的填充物(fillers),以便取用及防止結塊。另外,洗衣粉的每次洗衣費用雖然較洗衣液便宜,但使用前需先溶於水及不要過量,否則會有白色粉末殘留於深色衣物上,影響外觀;相反,洗衣液則易與水混和,也不會出現結塊情況,較洗衣粉環保。 想知道自己使用的洗衣產品表現如何?不妨細閱【493期 測試34款洗衣粉、洗衣液及洗衣膠囊 4款去污效能出眾】的詳細測試吧。 善用洗衣小技巧 你以為選用合適的洗衣產品就足夠了嗎?如果欠缺正確的洗衣技巧,再好的衣服也會有洗壞的一天! 勤洗衣防「噏」味 香港天氣潮濕,假如衣物擺放和處理不當,便容易令細菌滋生,令衣物出現陣陣「噏」味,特別是合成纖維衣物。要避免異味,就應該將有汗液的衣物盡快清洗,而清洗後亦要徹底晾乾。 定期清潔很重要 為保持洗衣效能及阻止細菌滋生,須定期用洗衣機的滾桶洗衣程序或以較高水溫,例如攝氐60度或以上的熱水,以空機(不加入衣物及洗衣劑)啓動洗衣程序,來確保洗衣機的潔淨。 正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想把衣物洗得乾乾淨淨,一部性能強勁、「慳水慳電」的洗衣機確實非常重要。立即進入【洗衣機:慳水與慳電 兩者不可兼得?】,為洗衣做好充足準備。 環保洗衣可能嗎? 近年大眾的環保意識提高,在選購洗衣產品時往往會考慮環保因素,市面上亦充斥聲稱「可生物降解」的洗衣產品,到底是否代表環保? 這類產品其實只針對其表面活性劑或大部分的成分,但產品是否符合可持續消費的理念,需要全盤考慮,例如包裝可否循環再用、產品的生產及運輸過程會否減少排放污染物等細節才能作比較。 分辨真.「天然」「有機」 為避免消費者出現「難分真與假」的情況,不少洗衣劑均會標示出由第三方認證機構所發出的標籤,例如: Environmental Choice New Zealand(新西蘭政府擁有及認可) Safer Choice(美國環境保護署推行的自願性計劃) USDA(美國農業部對有機生產、處理和標示的認證) ECOCERT(1991年於法國成立的有機認證機構) USDA Certified Biobased Products(美國農業部管理、採用可再生的生物材料的自願性標籤計劃) 中國環境標誌(內地政府機構的認證標籤計劃) 想選購合適的洗衣產品,記得要查看詳細的成分列表,亦要了解產品是否獲認證機構發出相關標籤。同時,大家亦可查看【494期 辨別洗衣劑環保標籤是否經認證】以了解更多選購洗衣產品的小貼士。
海味 螺片充鮑片? 新年辦年貨,團年飯用鮑魚、鮑片做餸是熱門菜式,過往曾有消費者反映市面上有聲稱是「鮑片」 的海味乾貨,事實上是螺片。 這些「鮑片」有些大如手掌,售價較廉宜,其實不是真正的鮑片而是由螺切片而成。因為鮑魚是昂貴的海味,乾品每斤可由數千至上萬元,如果有手掌般大的鮑魚,其一定價值不菲, 根本不可能將它切片賤價售賣。 海參發臭? 新年飯聚總是希望吃得矜貴,四大海味之一的海參是賀年食材的不二之選!不過有消費者投訴,買海參回家浸泡多時的海參仍然堅硬,或在劏開海參清洗時,才發現內部霉爛,甚至發出難聞的氣味,可能是購買了壞的海參或浸泡時沒有勤換清水所致。 一般消費者未必可憑肉眼辨別好壞,通常要將海參浸泡在水中時才會見到霉爛的部分。 挑選方法: 選擇乾身,皮薄肉厚,少石灰,按下去時不腍身或出水。 有商人可能會在濕的海參上搽上大量石灰,保持乾身,如發現海參有大量白色粉末掉下,不宜購買。 處理海參的步驟: 先以清水浸兩至三日,記得要每日換水,所用的器皿不可有油漬,否則會「瀉」,即出現溶爛。 之後可放入有普洱茶葉(去除石灰味)的沸水內煲半小時,收火焗至冷凍,如海參未夠腍,可重複以清水煲15至20分鐘。 冷凍後即可清洗表皮,並要劏肚刮沙、除腸 最後再以清水沖洗乾淨 花膠不能太膠! 花膠又稱魚肚(即魚鰾),同樣是經常出現的新年食材。質素好的花膠看起來通透並帶有金黃色,但一般人難以憑肉眼判斷好壞。 買了假花膠? 業內人士表示香港相對較少機會買到假花膠,常見問題多為貨品的優劣。過往有消費者表示懷欵買了劣質花膠,當浸入熱水或烹調後會溶成一塊,但質地硬如橡膠;又或者烹調時很快變腍和易溶化。在挑選花膠時宜掌握以下技巧: 分辨劣質花膠 「波板」花膠:將一些平價的薄身花膠浸透後,用多塊加工壓製,令其外觀變得完好再以較高價出售。 「花心」花膠:花膠因在曬製過程中處理不好,外乾內濕,以致內裡的肉腐化,呈蛋黃形。 花膠的「公」「乸」之分 價錢:花膠公價錢較高,售價可比花膠乸高一半。 外觀:花膠公長形直紋,肚身較厚而邊薄,表面會有兩條凸顯的長坑紋。而花膠乸圓闊橫紋,厚度平均。 口感:花膠公較耐水,不會因受熱而溶化,烹調後較結實,口感應腍中帶彈牙。相反,花膠乸煲後較滯口、腍身及易溶化。 由於花膠公價錢較貴,過往曾有不誠實商人在花膠乸偽造凸長坑紋當成花膠公出售,大家選購時務必留意清楚。 靚冬菇要「香」「厚」! 冬菇無論如何烹調都滋味十足,簡直是每年新年的必備食材!懂得挑選優質的冬菇,絕對會令菜式味道幾何升級! 市面上冬菇主要產地來自中、日、韓三地 以日本盛產的天白花菇較上乘,肉質圓厚,菇面爆裂呈白色,菇味濃郁、有口感。 內地的花菇質素已有改善,售價廉宜有一定市場。 日本及中國的花菇外觀相近,但價錢相距甚遠。 購買花菇時,應注意四大要點: 菇底是否淺色。 菇蒡要短並呈凹狀。 嗅起來不帶有酒酸氣味。 過往曾有不良店舖以中國花菇充當日本花菇,所以要到信譽良好的店舖購買。 元貝要鮮味、味濃、有口感 元貝與花菇是味道上的最佳拍檔,它們的味道和價錢均非常受產地所影響,所以要分清不同產地的元貝。 「宗谷」元貝 vs 中國元貝 「宗谷」是日本盛產元貝的地方,當地的元貝味道濃而鮮甜。 較平的內地元貝味較淡,烹調後較難咬開。 如何挑選優質元貝? 元貝應色澤金黃、柱身少鹽霜並乾身。 因為很難憑外觀分辨出不同產地的元貝,所以在購買前可要求取一小塊試味。 在信譽良好的店舖購買。 蝦米染色,原來是為了掩飾⋯⋯ 「笑哈哈」的蝦米是常見的賀年食材之一,不要見到蝦米「紅噹噹」便立即大手入貨,原來這些色澤「紅潤」的蝦米有機會被染色。 了解如何挑選蝦米 挑選蝦米重點是觀看其顏色。 品質好的蝦米呈淡黃或紅黃,體形均勻,身乾並帶香味。 沒染色的蝦米在頭部和肚部較淺白,而染色蝦米則一般全隻紅色。 向魚翅Say No! 你可能會問鮑參翅肚,為何沒介紹如何挑選魚翅?其實新年美食多不勝數,我們不應為一時的口腹之欲而進食瀕臨絕種的物種。新一年大家一起為可持續消費出一分力! 市面上的海味種類繁多,要避免入錯貨,就要懂得分辨貨品真假、質素和價錢。要掌握更多選購小貼士,立即閱讀【339期《選擇》月刊:新春買海味要識分真「假」】。 慢煮 除了傳統賀年菜式,今個新年想搞搞新意思?不少人會嘗試「慢煮」這種新派的煮食方法。為因應潮流,市面上亦出現各種小型家用慢煮器,大家又是否懂得正確選購嗎? 甚麼是慢煮? 慢煮是不少西餐廳採用的烹調方式。以較低溫度和長時間烹煮食材,有效減少肉汁流失及保持鮮味。低溫烹調的關鍵,不但要保持恆溫低溫外,亦要把食物放入耐熱的膠袋,以真空處理抽走袋中空氣。 慢煮=「Sous Vide」? 法文名詞「Sous Vide」經常與慢煮一起提及,其意思是真空處理,是食品廠包裝食物的一種方法,當中更有以下好處: 將食材放進膠袋,再把袋中空氣抽走,造成真空狀態,可以除去氧氣,減低食物於氧化過程中的腐化情況,並阻慢需氧微生物(aerobic microorganisms)的生長。 可保存食材的新鮮度,減少添加醃料或防腐劑。 不用低至-18°C的急凍處理,因而可縮短準備食物的時間。 選擇慢煮器,棒型鍋型各有好處 目前市面上的慢煮器選擇有限,主要分為棒型設計和鍋型設計,而部分慢煮器則連同封袋機一併出售。 棒型慢煮器 俗稱「慢煮神器」的慢煮器多為棒狀。 棒上刻有最高及最低的水位,而旁邊設有固定夾,以便用家方便將機身固定在合適的鍋具內。 用戶在插電及啟動慢煮器前,必須要在鍋上加入適量的水。 部分慢煮器亦設有攪拌器,可產生漩渦讓加熱的水流向每個角落。 鍋型慢煮器 無須自備鍋具,但卻局限烹煮食物的分量和大小。 慢煮的衞生考慮 每次嘗試不同的新煮法時,大家應注意衛生及安全,小心地處理食物。即使真空處理可減少食物氧化和阻慢部分細菌滋生,但並非完全可把全部細菌殺死,令真空低溫烹調仍有潛在以下食物安全風險: 當食物存放在4℃至60℃時,即屬於危險溫度範圍。時間一久,即容易滋生產氣莢膜梭狀芽孢桿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等不同病菌。 缺氧和冷凍環境助長可在無氧環境中生長的病菌繁殖: 兼性厭氧菌,例如利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 厭氧菌,例如肉毒桿菌(Clostridium botulinum) 假如沒有把魚肉徹底煮熟,也有可能無法殺滅致病細菌或寄生蟲。 烹煮豆類,尤其是紅腰豆,若溫度不足或未能破壞豆中的植物血球凝集素(phytohaemagglutinin)。 慢煮的確涉及很多測試及研究,想今個新年能夠在親友面前一展慢煮大法,可先閱讀【481期《選擇》月刊: 真空低溫烹調安全貼士】,了解更多慢煮貼士。 慢煮的環保考慮 慢煮雖然可以造出不同款式的美食,但過程中亦會耗用不少資源及產生不必要的廢棄物,影響生態環境。 慢煮需要將食材放入膠袋進行真空處理,烹煮後就要把膠袋剪開,令膠袋無法重用。 在慢煮的過程中,鍋具需不停加熱及散熱,即使耗電量不算過高,長時間使用亦不算環保。 慢煮時要用足夠的水量,所以建議如使用後水仍然清澈,可在煮食後作洗碗等用途,以減少浪費。 若然到最後還是不想自己動手,預訂盆菜也是個好選擇,既方便又美味。但要安全享用暖笠笠的盆菜,就要小心加熱,即看【最緊要夠熱!盆菜保溫5招 可防食物中毒】。
雞翼 雞翼雖味美,耐藥性細菌也得防避! 大概每個人雪櫃中都會有一袋雪藏雞翼,作為晚餐、宵夜還是下午茶都非常方便,而在派對當中更是不可或缺的小食。可是當你大快朵頤啃著雞翼的時候,有沒有想過也有可能把難纏的耐藥性細菌一併吞下肚? 其實雞翼有可能帶有耐藥性細菌,是因為在飼養雞隻的過程中錯用或濫用抗生素,導致雞隻腸道內的細菌適應藥性,從而變異成對多類抗生素均有耐受性的超級細菌。如果人類透過處理雞隻不當,或進食未徹底煮熟的受感染雞隻,這些超級細菌從而進入身體內,最壞情況有可能導致簡單的感染或損傷都難以醫治;就連2014年「全球消費者權益日」的主題都是「向餐牌上的抗生素說不」,可見如不好好處理這個議題,將對消費者造成重大影響。 在現代醫學當中,第三代頭孢菌素(third-generation cephalosporins,3GC)是一組對付嚴重疾病的重要抗生素。它利用乙內酰胺(β-lactam)干擾細菌細胞壁合成,繼而殺死細菌;但為了抗衡第三代頭孢菌素的藥性,細菌的基因有機會突變,生產能分解抗生素的超廣譜乙內酰胺酶(Extended-Spectrum β-Lactamases,簡稱ESBL), 以腸桿菌科細菌如大腸桿菌較常見,。一旦細菌發展出上述的機制,便會成為耐藥細菌;而如果人類感染對第三代頭孢菌素有耐藥性的細菌,後果隨時不堪設想。 那麼在選購和準備雞翼的時候,有什麼步驟可以預防感染呢? 有機雞翼就是安心之選? 首先,有不少人會覺得如果選購標示「有機」的雞肉產品,感覺上更安全;但又是否代表含有ESBL耐藥細菌的機會亦隨之降低?其實並非如此。因為「有機」認證食物只代表它的生產程序獲認證,但食物的最終品質仍然有機會被環境污染、運輸、屠宰過程的衛生情況、包裝是否完整等因素影響。 其次,消費者可能會參考「殘餘抗生素含量」是否符合法例要求,以判斷雞隻是否能夠安心食用。抗生素殘餘量越少,不就代表雞隻在飼養的過程服食更少的抗生素?其實這個說法也不盡準確。因為只要雞隻在屠宰前有足夠的停藥期,體內的大部分抗生素便能有充足時間排出體外,令到化驗結果降至很低的水平,所以亦不能作準。 徹底煮熟最重要 另外,原來雞隻售賣時所存放於不同溫度,可能會影響ESBL耐藥細菌的數量。細菌在室溫環境生長迅速,而冰鮮環境會減慢繁殖速度,於急凍環境則會停止繁殖。但最關鍵的殺菌步驟還是徹底煮熟雞隻;另外亦要分開處理生熟食物,並徹底清潔處理過雞肉的廚房用具、雙手,避免交叉感染。 在選購雞肉食材前,記得先參考【482期《選擇》月刊: 測試100款生雞翼及全雞 6成驗出ESBL耐藥細菌】!如果雞翼不對口味,反而偏好午餐肉、罐頭魚等加工食品的你,亦可以看看《居家健康飲食攻略》的健康貼士,了解更多需要注意的健康隱患。 薯片 少少鹹卜卜脆?健康隱患勿小覷! 雞翼還要煎、炒、煮、炸太麻煩,都是現成的薯條、薯片方便快捷?原來薯條、薯片等所潛藏的健康隱患,與耐藥細菌不相伯仲! 近年不少測試、研究都發現,大部分經過高溫油炸的食物,特別是馬鈴薯製品,有可能含有機會令人類致癌的神經毒性物質丙烯酰胺。縱然食物中的丙烯酰胺大多都不是額外加入,而是因透過高溫、少水的方式加熱食物中天然存在的還原糖和天冬酰胺而產生,但仍是少攝取為妙。那麼為什麼薯類製品含有丙烯酰胺的機會最高?【薯不健康 丙烯酰胺恐怖事件】能為你解開謎團。 言歸正傳,本會購入了77款預先包裝的薯條、薯片、蕃薯片、蔬菜片、藜麥片、粟米脆片、粟米條、蝦片、蝦條、及非預先包裝的薯條、薯塊、薯餅、薯格。測試發現非預先包裝的樣本丙烯酰胺含量最低和最高相差24倍,而含量最高的樣本比歐盟基準高逾90%;而預先包裝的樣本,丙烯酰胺含量最低和最高相差210倍,含量最高的樣本比歐盟基準高逾250%。測試亦發現,以馬鈴薯為原料的零食,丙烯酰胺含量均偏高,而蝦片、蝦條的丙烯酰胺含量則為最低。 其實想減少攝取丙烯酰胺,在準備烹煮薯仔時可以注意以下幾項要點: 不要將馬鈴薯存放在溫度過低的環境,或在加熱前先讓馬鈴薯回復室溫。 在切割馬鈴薯時,盡量減少表面面積(亦即厚切、粗切)。 先以水灼熟馬鈴薯,然後才煎、炸,能夠減少馬鈴薯表面的天冬酰胺及還原糖。 可行的情況下,亦能添加其他材料代替完全使用馬鈴薯。 除丙烯酰胺外,零食的脂肪、鈉含量都不容忽視。雖然脂肪、鈉都是維持身體健康的要素,但攝取過多的脂肪、鈉有可能引致超重問題、心血管疾病! 看畢這篇文章,慌忙把手上的薯片丟掉?不用急,先到【526期《選擇 》月刊: 薯片薯條含可致癌物丙烯酰胺 7成粟米脆片蝦片高脂高鈉 】查閱多款常見產品的測試結果,看看你最喜愛的款式是否榜上有名;當中亦有詳盡的脂肪、鈉含量報告,想知道更多相關資訊,你絕對不能錯過! 派對除了小食,當然少不了飲料。但都吃了這麼多零食,還是揀選一些「低糖」的飲品,感覺上才比較健康。等等!「低糖」、「少甜」的碳酸飲品,真的比較好?先看一下免費文章《飲品代糖冷知識:短期助減肥 長期越飲越肥?》再下結論比較好。 網購食材 網購食材、外賣服務,有牌照、保證就最好! 辦派對不想太「求其」,不少人會選擇網購高價食材準備大餐,或是訂購到會服務;當中外賣壽司、刺身更是大受歡迎! 在選擇網上商店的時候,若有關網店並沒有實體店,並且售賣《食物業規例》附表2訂明的限制出售食物類別,包括新鮮/冷凍/冷藏肉類、刺身、壽司等,消費者宜先查閱店家是否領有網上銷售限制出售食物許可證,以及許可證上列明可銷售的食物類別是否與網站上售賣的食物類別相符。消費者在下單前亦可參考過往其他顧客的評價,揀選信譽良好的網店,避免貨到的時候發現質素有異或損壞,變得一場歡喜一場空。特別是在選購鮮肉如牛扒、刺身、生蠔等對運輸過程要求嚴謹的產品,消費者最好要求店家提供適當的保溫包裝及運送設備,以確保到手的食材、食物狀況良好。 想知道更多有關網購食物需要注意的事項,以及本會實測網購送貨的情況,可以參閱【482期《選擇》月刊: 部分網購鮮貨食品平台許可證展示不清 】及【467期《 選擇》月刊: 試訂網店鮮貨食品 部分保冷不佳 食品易變壞 】。 寄生蟲、重金屬,壽司是否會中伏? 至於幾乎無人不愛的壽司、刺身,其實亦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例如魚生的質素,甚至是否帶有寄生蟲;另外,刺身的重金屬,例如甲基汞的含量亦一直備受關注。 消委會因此特意測試了31款三文魚,以及19款吞拿魚。除了一款三文魚化驗後發現實為虹鱒,以及一款標示為藍鰭吞拿魚的刺身實為大眼吞拿魚外,其餘樣本均與餐牌上所標示的相符。另外,本會亦於一個吞拿魚樣本及一個三文魚樣本中發現寄生蟲及蟲卵,但不能確定是否活蟲。不過其實根據食品法典委員會的規範,生食的魚肉應該先在零下二十度的環境存放七天,或於零下三十五度的環境存放二十小時,以殺死可能含有的寄生蟲,大大減低感染人類的風險。 最後,不少人關注刺身中的重金屬含量,雖然全部樣本並未驗出無機砷、鎘或鉛,但大部分樣本均帶有甲基汞。甲基汞具有對人類的發育神經毒性,特別是對胚胎和嬰兒的中樞神經系統影響甚大。研究發現,積聚體內的甲基汞亦需要接近一年才能完全排出體外,所以準備懷孕的婦女應早一年停止食用有機會含有甲基汞的大型魚類。 那麼究竟如何才可以選擇能安心食用的魚生呢?其實未煮熟的魚類或貝殼類海產都屬於高風險食品,除了駭人聽聞的寄生蟲外,亦有機會帶有弧菌、沙門氏菌、李斯特菌、諾沃克病毒、甲型肝炎病毒等,所以最好還是徹底清洗、煮熟才食用。 當真的難以抵擋魚生的鮮美時,可以參考【510期《選擇》月刊:10款吞拿魚刺身甲基汞超出法例標準 2款刺身發現寄生蟲】,揀選安全可靠、信譽良好的餐廳購買享用。不過,其實不少動物,就如藍鰭吞拿魚,都因為人類食用需求大增而導致數目大幅下跌。如果你都想為海洋保育出一分力,成為負責任的消費者,實踐可持續消費,不妨嘗試一下這個小挑戰:【521期《選擇》月刊:環保消費達人小挑戰】。
全素?奶素?蛋奶素? 「我吃全素的」、「我是蛋奶素食者」……初接觸素食的朋友,聽得一頭霧水?原來素食也有不同類別。根據國際素食聯盟(International Vegetarian Union)的定義,全素或純素者(vegan)只會食用植物性來源食物,任何與動物有關的產品如奶製品、蜂蜜都不會食用。其他如蛋素、奶素食者等,他們食用純素外,前者同時會進食蛋製品,後者則會同時進食奶製品。 素食商標定義大不同 基於素食的種類多元,不同地區會制訂相關的素食包裝標示條件,讓消費者能夠清楚分辨。本港不少素食產品都是進口,在選擇產品時,應細心留意其產地,並好好了解包裝標示背後的意思。 英國:認住這個「V」 這2個非常「 sharp醒」的綠色v字商標,是英國素食協會(The Vegetarian Society UK)批准的素食商標(Approved vegetarian trademark)及純素食商標(Approved vegan trademark)。見到這兩個商標,你就能淡定了,因為代表該產品經已符合協會的指定條件。如標示有純素食商標的產品,是不含動物源性成分,生產過程中亦沒有交叉污染等(詳情可參閲以下包裝標示條件圖表)。你亦可在協會網頁查看相關產品是否取得標示的資格。 台灣:清楚寫明產品屬於何種素食 市面上大部分素肉產品都聲稱來自台灣。台灣又是如何定義素食?原來,凡在食物製造過程中有動物被犧牲,或添加了動物性來源成分的食品,皆屬於葷食。故聲稱為素食的產品,不可檢驗出含動物基因或奶蛋以外的動物性來源成分。 台灣的素食標示方式非常清楚易明,產品須依規定標示屬於5種素食類別中的哪種,包括:「全素或純素」、「蛋素」、「奶素」、「奶蛋素」及「植物五辛素」(詳情可參閲以下包裝標示條件圖表)。 這段影片,為你更深入講解以上2個地方對素食包裝標示的定義: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gvhxB39rso 包裝標示條件圖表: 但要留意,由於香港現時沒有關於素食產品的定義,故某些本地出品、包裝附有「素食」或「無肉食品(meatless)」等字眼的產品,可能不屬全素,內裡或含雞蛋或奶製品等動物性來源成分,所以最好挑選經認證的產品。 包裝聲稱與事實不符 然而,產品包裝上的標示有時不能盡信。消委會在檢測素肉時,就曾發現有商品說明不符,標籤上列明「100%純素食品」,但同時又列有「本產品含牛奶及蛋類成分」,互相矛盾。 素肉竟含動物基因? 另外,亦有標示了「奶蛋素」的食品檢出含豬及魚基因,雖然這些食品未必是直接使用肉類食材,但可能生產線受到交叉污染,又或是加入了動物衍生的調味料或配料。無論如何,錯誤標示有機會誤導消費者,尤其對茹素人士或長期病患者影響最大,有可能令他們食用不合適、營養素不足或過高的食品。 素食一定健康啲? 素食往往予人健康的感覺,但市面上有不少素肉卻恰恰相反。消委會檢測發現,有樣本的營養含量不太理想,結果如下: 1款素肉樣本0蛋白質 根據香港《食物及藥物(成分組合及標籤)規例》(下稱「標籤規例」),每100克含不少於6克蛋白質的固體食物,可被稱為「蛋白質來源」食物,而每100克含不少於12克蛋白質的固體食物,就屬於「高蛋白質」。 消委會發現,大部分素肉樣本都屬「高蛋白質」或是「蛋白質來源」食物,但有3款素海鮮蛋白質含量卻是極低,其中1款甚至不含蛋白質。茹素人士可能依靠進食素肉以攝取足夠的蛋白質,所以挑選素肉時要仔細比較。 高脂高鈉 根據食安中心的「購物指南卡」,每100克含超過20克總脂肪的固體食物,屬於 「高脂」;而根據「標籤規例」,每100克含不超過3克總脂肪的固體食物,就屬於「低脂」。 檢測結果所見,有1款素羊和1 款素鴨屬「高脂」食物,其中素鴨樣本只進食略少於半包(100克),已達世衞每日建議脂肪攝入量37%。另一方面,消委會亦檢出有2款素海鮮樣本屬低脂,但它們正是上述蛋白質含量非常低的樣本。 此外,根據食安中心的「購物指南卡」,每100克含超過600毫克鈉的固體食物,屬於「高鈉」;而根據「標籤規例」,每100克含不超過120毫克鈉的固體食物,就屬於「低鈉」。 基本上,沒有檢測樣本稱得上是「低鈉」食品之餘,更有近6成樣本屬高鈉。以鈉含量最高的樣本素燒鰻魚為例,進食半包(100克),已達每日建議的鈉攝入量約43%。總括而言,最高鈉含量的樣本組別為素丸,最低為素家禽。 含不准添加的防腐劑 有樣本檢出含有不能添加於大豆蛋白粉及混合物內的防腐劑山梨酸(sorbic acid),或是有含量限制的防腐劑苯甲酸(benzoic acid),但沒有在配料表內標示該防腐劑,甚至在包裝上標示「不含防腐劑」 。 營養標籤標示值與實際數值不符 根據「標籤規例」,除了獲豁免的產品,預先包裝的食品需標示「1+7」的營養素項目。「1」為能量,「7」為7種營養素含量,包括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總脂肪、飽和脂肪、反式脂肪、鈉及糖。能量、總脂肪,飽和脂肪酸、反式脂肪酸、鈉及糖的實際含量不應高於營養標籤標示值的120%(實際含量應等於或少於標示值的120%),而蛋白質及碳水化合物的實際含量不應低於營養標籤標示值的80%(實際含量應等於或多於標示值的80%)。 如何食得健康? 面對各種素肉的潛在健康問題,怎樣才能吃得較健康?可參考以下4大建議: 1. 留意產品有否含奶蛋成分 選購有完整食品標籤的產品,並小心閱讀包裝上的產品描述、配料及營養標籤,了解產品是否含有雞蛋或奶類成分,揀選適合的素肉產品。 2. 盡量少落調味料 鑒於不少檢測樣本屬「高鈉」食物,亦有少數屬「高脂」,所以應留意食用分量,在烹調時盡量不額外添加調味料,以免攝入過量鈉和脂肪。 3. 多選擇大豆製品 素肉主要以加工大豆蛋白製成,為了模仿肉的色香味,產品中會添加不少增味劑、調味料、人工色素甚至防腐劑,過程中可能有許多微量營養素在大豆加工過程中流失。所以素食者不妨多選擇天然大豆製品如豆漿、豆腐、乾豆等,相對會含較少食物添加劑、鈉及飽和脂肪,讓你食得更健康。 4. 多元化均衡飲食 素食者亦要特別注意攝取營養,確保不會缺乏某種所需營養素,如多吃全穀物、堅果和種子,以補充豆類無法提供的必需氨基酸。 維他命B12、鐵及鋅等亦是素食者較易缺乏的礦物質,建議可食用添加了維他命B12的豆奶和穀類麥片,以及鐵含量高的食物如深綠色蔬菜、木耳、乾豆、乾果及堅果。不過由於人體吸收來自植物鐵質的能力會較肉類鐵質低,所以最好同時進食高維他命C的食物如橙、奇異果和燈籠椒等,以增強吸收。 要吸收鋅,則可食用堅果、種子、小麥胚芽和營養酵母等食物。特別要注意的是,孕婦、小童及長者會較難從天然素食中攝取足夠的營養素,或有需要食用營養補充劑。不過服用前應先諮詢營養師或醫生。 如要找出市面上哪款預先包裝素肉比較健康,馬上細閱【514期《選擇》月刊 素肉=全素?是否健康? 6成高鈉或高脂 4款驗出動物基因或雞蛋成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