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營養標籤冷知識:讀懂健康指標》

《營養標籤冷知識:讀懂健康指標》

近年在超市「濕平」,不難見到人們站在貨架前埋頭細看,比較食物包裝上的營養標籤,希望食得健康點。不過香港有大量食品都由外國入口,而不同國家的營養標籤亦有所分別。面對各種標籤,你真的理解它所帶出的信息嗎?馬上一起科普,讀懂健康指標!

文章內容

顧名思義,就是置於包裝正面的標示,清楚易明地列出食品中較重要的營養資訊或特點,方便消費者比較。英國、澳洲及新加坡等地已先後推行自願性質的包裝正面標示制度。

至於在香港,我們亦有自願性質的預先包裝食品「 鹽/糖 」標籤計劃。那些合乎《食物及藥物(成分組合及標籤)規例》中低鹽、無鹽、低糖及無糖定義的預先包裝食品,可以參與計劃,於包裝加上標籤。

外國食品上的包裝正面標示大致分為三種,以下為大家詳細講講:

  1. 實際值標示(Fact-based)

這款標示提供實際營養含量供大家參考。如有歐盟的「每日建議攝取量」(Guideline Daily Amount,簡稱 GDA),提供每食用分量的營養素資料,以及食品的營養含量佔人體每日建議攝取量的百分比。簡單來說,望望標示你就能容易計算到吃了這份食品後,會否卡路里或糖等超標。

fact-based

  1. 符合特定營養標準標示(Criteria-based)

這款標示就較有地區特色,以圖示或標誌顯示食品符合某地區或某機構所訂立的營養標準,如新加坡的「更健康選擇標籤」(Healthier Choice Symbol),包裝正面印有此標籤就代表較健康,與上述香港的「 鹽/糖 」標籤計劃類近。

  1. 解釋性標示(Interpretative) 

解釋性標示以顏色、圖形等表達不同水平的營養成分。例如英國的就有如交通燈般的「交通燈標籤」,以不同顏色代表營養素含量水平;澳洲則有以星星數目多寡,表示食品健康程度的「健康星級評分」(Health Star Rating)。 

interpretative

總括而言,雖然這些正面標示方便大家比較食品營養,但你亦要留意標示上的資料其實都是根據生產地或出口地區的飲食習慣而制定,就以營養素佔每日建議攝取量的百分比為例,不同地區的參考值與香港採用的參考值可能會有所出入。所以這些標示未必完全適合大家參考。所以,想吃得健康的不法之門是先了解自己的營養所需,然後花點時間學習。利用標籤所提供的營養成份實際含量計算最終攝入量。

順帶一提,消委會早前就比較了坊間不同的能量棒及小食棒的營養標示,如果你平日喜歡以小食棒為代餐,即Click入【523期《選擇》月刊 能量棒及小食棒高糖高脂 小心越食越肥】文章內,看看比較結果及注意事項!

這篇文章對您有用嗎?

Please r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