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消委會45周年特集-陪你一起走過45年的「格價王」

消委會45周年特集-陪你一起走過45年的「格價王」

近半個世紀以來,香港糧油食品以至消費品的價格歷經多番波動。要及時「捕捉」最抵「價格」,就要懂得「格價」!45年來,消委會絞盡腦汁,運用不同方法,針對不同的產品,及時為消費者格盡「最抵價」,和大家共同應對一個個通脹高企、物價飈升的年代。

文章內容

70年代,石油危機引發高通脹,日用品、糧油價格高企。1973年末至1974年初,社會各界批評當時香港38間入口米商利用專營權囤積居奇、操控價格,謀取暴利。1974年4月2日,消費者委員會成立。當時首項工作是監察糧食價格,包括食米、麵粉、麵包和麵條等。根據1975年的消委會年報,消委會當時主要工作是搜集特定食品在批發和零售市場的波動,公布真相,反映社會輿論,阻嚇明確謀取暴利事件,並向政府建議採取有效的行動。

為廣大消費者格價,是消委會成立之初的主要工作之一。消委會於1974年初開始製備「主要食品零售價格行情報告」,每日早上由香港電台和商業電台報道,提供14項街市糧食餸菜的平均價格,包括飯、肉、菜和魚,這類資訊就順理成章成為家庭主婦的重要的價格情報。自此,消委會亦肩負起幫市民格價的任務,從不間斷。

1976年《選擇》月刊出版,每月以人手抄下超市價格,比較街市糧食餸菜價格及超級市場物價。工作人員從香港、九龍10個街市搜集餸菜價格,經分析後將每項之平均價列出給消費者作參考。有些食品,如鲜魚、蔬菜等項目,除比較價格外,亦比較它們的品質,因為這些餸菜的品質在不同地點,可能相差很大,而他們的價格亦因其品質之不同而有所差別;同年,消委會於每期《選擇》月刊公佈超級市場物價比較。所調查的超級市場數目共有70間,每期輪流調查10間市場的物價,調查物品共50項。在同一地區內,盡可能同時將兩間或以上的超級市場列入該次調查名單內,使消費者一方面知道區內的物價,另一方面能夠作出價格之比較,並知道在何處可購得價格較低的物品。比較貨品的種類包括﹕飲品、罐頭食物及、飲品、乳類產品、糖類、嬰兒食品、凍肉、穀類食品、食油、調味料、煙酒、清潔及衞生用品、潔淨用品。

 

為令市民緊貼物品格價行情,消委會的員工很多時都會去街市抄價,被市民稱為「格價專員」,或者「抄價員」。但當一名「抄價員」也不是容易的事,例如有員工要跑到街市格價,即使是女同事碰上街市佬,遭「掟菜」也繼續抄寫菜價。員工為能得到最新街市物價資訊,就算有困難也繼續努力,這份為市民監察物品價格的敬業精神一直延續到現在。

物價和社會發展息息相關,80年代初,時任消委會主席何耀棣曾經提到,1983年中英兩國就香港前途展開會談前的一個周末,市面曾出現搶購潮,超市的食米、奶粉,甚至廁紙被搶購一空。當時消委會立即動員職員,聯絡入口商和有關政府部門,以穩定局面;除了社會因素外,80年代香港在通脹問嚴重,例如1983年12月出版的《選擇》月刊提到,當年9月,港幣疲弱,市民爭相在商戶加價前多買一些日用品,加上「投機商人抬高物價,一些投訴指出,米價比實際升幅多出了百分之五十」。另外同一時期的電器平均加幅亦達百分之十三!當時消委會一方面提醒消費者保持冷靜,不要加入日用品搶購潮行列,另一方面則密切監察市場物價,有需要時,與有關行業商討對策。

消費者委員會於90年代開展一系列香港經濟競爭力研究,倡議政府訂立競爭法。當年很多香港市民逐漸從街市變為到超級市場購物,在市民生活習慣上的轉變,通脹持續影響,超市售賣的日用品和糧油食物,各自進行加價。1994年,消委會發表「超級市場研究報告」,評估當時大型超級市場與街市的競爭環境,提出促進消費者利益的建議,以加強行業的競爭性、監察行業的運作、市場的發展,和增強業界的水準。

繼94年的報告之後,消委會於2003年7月發表「街巿vs超巿:食品及家居日用品零售市場的競爭研究報告」。闡述現時「超市」和一般街市的經營狀況,並促請有關當局關注兩大「超市」日漸擴充其在食品市場所佔的優勢,考慮採取積極行動以改善「街市」的經營環境。有關政府部門同意有需要改變將來新建「街市」的設計及經營方式。

2008隨著香港經濟於全球金融海嘯後逐步復甦,本地營商成本 回升,全球食品及商品價格高企推高進口價格。消委會同年推出一系列監察食品和日常必需品及車燃油價格的新措施,並且加強消費者教育,對抗通脹帶來的負面影響。分階段推行了四項計劃:包括每週精明格價、網上價格一覽通、每日街市行情,和每周汽車燃油價格。其中「每周精明格價」,消委會調查一籃子如超級市場、藥房、凍肉店、化妝品連鎖店及士多等,約40種市民經常購買的食物和日用品的零售價格,為消費者格價;2009年9月推出「每月街市行情指數」,計算全港18區共44個街市所出售的26種食品的價格水平,以及了解肉類、魚類、蔬菜和水果四項食品的按月價格變動。

2008年9月內地發現有嬰兒奶粉含三聚氰胺,本港的奶粉需求和價格上升。有見及此,消委會自09年4月開始,每兩個月派員到港九及新界指定零售店舖,收集在港銷售的八個主要牌子共33款嬰幼兒奶粉型號的價格。24款嬰幼兒奶粉價格按年增幅高於食品通脹,其中5款平均售價升幅逾一成。嬰幼兒奶粉缺貨情況同樣受關注。消委會曾就奶粉價格及供應與業界接觸,奶粉供應商表示會穩定供應,港九藥房總商會則表示供應商未有提高批發價,該會亦呼籲其會員不要提高奶粉零售價。

另外,2013年底,嬰幼兒奶粉的供應一度緊張,有零售商大幅抬價,沙田一間藥房甚至標價超過500元一罐的「天價」奶粉,社會譁然。有見及此,消委會其後在每兩個月進行的定期嬰幼兒奶粉價格調查以外,特別在農曆新年前後,加強了初生嬰兒奶粉價格和供應的調查工作。該調查主要針對供應較短缺或市佔率較高的四個品牌的初生嬰兒奶粉(即六個月或以下嬰兒食用的奶粉)。雖然現時奶粉價格已趨穩定,消委會繼續堅持為奶粉格價的工作,消費者可以登入網上價格一覽通網站,或消委會網址了解奶粉價格。https://www.consumer.org.hk/ws_chi/milkpowderprice/price

針對本港油公司五花八門的油價優惠,令人眼花繚亂,駕車人士不清楚那間油公司價格真正最抵。2009年2月,消委會推出油價計數機,比較本港5間油公司的汽車燃油價格,消費者可輕易找出最適合個人需要的入油選擇。利用網上互動計算機,計算出每次入油的支出,方便快捷。這是連串提高市場上汽車燃油價格透明度,及鼓勵油公司直接以油站零售價競爭的行動中的一項工作。同年4月推出網上油價計算機的手機版,令手機用戶可於入油前得到汽車燃油價格資訊,包括本港5間油公司的兩款汽油(普通汽油和特級汽油)與及柴油產品在各油站的售價。

https://www.consumer.org.hk/pricewatch/oilwatch/index.php

隨著科網發展,消委會自2008年推出「網上價格一覽通」,匯集了本港4間連鎖超市的貨品價格。第一階段的資料庫包括超過400多項日常食用品的售價。這是消委會回應公眾對價格資訊的需求,協助市民在通脹期間應付不斷飆升的物價。網頁推出後,消委會收到不少消費者的查詢和意見,反映公眾對價格資訊的渴求。網上價格一覽通的資料來自有提供網上購物的連鎖超市。2013年「網上價格一覽通」加強所提供的資訊,逐步增加5間超市一籃子貨品的數目,現時該網站共涵蓋約1,600多件貨品的網上購物價格。

2019年,消委會為了市民有更好的格價體驗,推出手機版格價網,增加網上價格一覽通監測貨品數目至約2,200件,平台每日為消費者搜羅6間主要超市和連鎖店的貨品價格,每日更新及比較各超市2,200件貨品的價錢,同時更新增「跌價貨品」功能,因應每件貨品過去3個月內的價格變動,提供最近7日、30 日、60 日及90日的最低價格趨勢,讓消費者一目了然,輕鬆格出「至抵價」。

手機版其中一個為市民找出最大差價貨品功能,則會列出當日在不同商店差價最大的貨品,例如某些品牌啤酒在不同超市的售價為 69.9 港元或30 港元,差距達133%。另外,市民更可於焦點貨品作快速搜索部分受歡迎或季節性的貨品,或本會近期曾進行測試或調查的貨品,例如糖果、汽水飲品等,方便消費者緊貼消費市場脈搏。

除了隨時隨地格價,手機版的網上價格一覽通,還可以將「著數」資訊開心share!如有「着數」資訊,消費者可利用Facebook、Facebook Messenger、WhatsApp、Email或Line分享給親友。立即用手機登入以下網址,親身體驗手機版一覽通的過人之處:http://www3.consumer.org.hk/pricewatch/supermarket/

 

回顧過去45年,消委會由監察米價、糧油食品價格,以至後期的奶粉、汽油價格,從街市行情到網上消費,一直緊貼時代脈搏,促進市場資訊流通,為市民福祉而努力。未來,消委會將繼續肩負起加強消費者自我保護能力的責任。務求令消費者慳得一蚊得一蚊,做個精明的消費者!

這篇文章對您有用嗎?

Please r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