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生態旅遊簡介
本地生態旅遊概覽
香港位於熱帶與溫帶之間、三面環海,有超過4成土地屬郊野公園及特別地區。優越的地理位置,加上特殊的地質和氣候,形成了各種別具特色的地貌及截然不同的生態系統。各生態系統之間環環相扣、唇齒相依,共同營造極為豐富的生物多樣性。據漁農自然護理署資料顯示,本港至今已錄得逾3,300種植物、逾580種鳥類、200種淡水魚、91種爬行類及25種兩棲類動物,當中不乏珍貴又具科學價值、甚至受保護的瀕危物種。現時香港設有25個郊野公園、8個海岸公園、1個海岸保護區及22個特別地區。郊野公園與海岸公園可供市民進行戶外康樂活動及作自然保育、環境教育、科學研究等用途。而海岸保護區及特別地區則主要用於保護自然生態,任何康樂活動均禁止進行。
地理環境與生物種類息息相關。香港由昔日漁村逐步發展成國際大都會的歷史進程中,本地的生態系統亦隨着城市發展與規劃而受到影響,部分物種的棲息地面臨改變甚至消失。參與生態旅遊活動不僅能了解生態熱點的現況、近距離觀察物種及其棲息地,亦有助推動環境保育工作。透過親身探索,消費者能更深入認識香港的自然資源和城市發展背後的故事。
然而,相較一般旅遊活動,生態旅遊對參加者的生境知識要求較高,旅程中亦可能需要攜帶特定裝備,甚至要乘船或快艇才可到達目的地。因此,普羅大眾或更傾向選擇參加生態導賞團,由行程安排到所需裝備,均由第三方一手包辦,沿途更有隨行導賞員提供專門知識講解及經驗分享。不過,即使參加生態導賞團,消費者仍應事前進行資料搜集,精明選擇服務提供者,預先對目的地的生態環境有概括的認識,並了解遊覽期間的注意事項。為協助消費者掌握所需資訊,下文將逐一介紹香港四大類型的生態旅遊。
不過,生態旅遊景點雖然遠離煩囂的鬧市,但消費者亦需注意,眼前引人入勝的自然景觀並非靜止不動的藍綠背景,而是一個不斷變化、充滿生命力的生態系統。在旅途中,參與者不只是旁觀者,更是互動的一員,舉手投足之際可能經已對環境造成深遠的影響。因此,在參與生態旅遊活動時,大家應遵守相關守則,實踐環境保育理念。
香港的郊野公園
香港的郊野公園面積遼闊,除設有遠足山徑供市民在山林中漫步,部分更設有燒烤場、露營地點及各種郊遊設施等,供市民安排家庭旅遊,體驗天倫之樂。遊客亦可於郊野公園內進行各式各樣的生態旅遊活動,包括欣賞自然景觀(如水塘、溪澗等)、觀察植物(如楓香樹、落羽杉等)及探索生物多樣性(如觀鳥、賞蝶等)。郊野公園內的遊客中心亦會定期舉辦教育活動或導賞服務,助遊客了解該地歷史與生物種類等相關資訊。
不過,到訪郊野公園時,必須留意相關遊覽守則,並遵守《郊野公園及特別地區規例》及其他相關法例,包括:
- 切勿污染水源、破壞自然景物或郊野公園設施、損害任何植物及其生長環境;
- 切勿餵飼野生動物,根據香港法例第170章《野生動物保護條例》(下稱《條例》),全港一律禁止餵飼野生動物(包括猴子、野豬和野鳥)及白鴿,違者會被處定額罰5,000元或者被檢控,最高刑罰為罰款10萬元及監禁1年。根據《條例》,任何人未經許可不得管有狩獵器具,亦不得使用狩獵器具狩獵野生動物。違者一經定罪,最高可被判罰款5萬元。而如涉及狩獵或管有《條例》所指明的「受保護野生動物」,最高可被判罰款10萬元及監禁1年;
- 切勿隨地亂拋垃圾,應先將垃圾妥善收好後攜帶垃圾離開;
- 遵守露營及生火規定,只在指定地點露營、生火、燒烤或進行特定活動,包括只在指定的越野單車徑上踏單車等,以保護環境同時保障個人及公眾安全;及
- 降低聲量,避免造成滋擾。
此外,郊野公園的遠足路線難易不一,遊客應注意個人安全,宜於出發前先了解路線詳情,做足準備,避免單獨遠足、自行開路或前往高危地點。同時,亦應提前查閱郊外流動電話網絡覆蓋資料,以確保遠足時可與外界聯絡。出發前及活動期間應留意天文台發出的最新天氣消息,如預知天氣變壞,應及早改變計劃或取消活動。若遇到緊急突發情況時,可撥打112或999聯絡緊急服務中心,提供身處位置(如遠足徑附近標距柱的編號或附近主要地標),以便獲得援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