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山杖入門知識
手柄類型
中國香港攀山及攀登總會會長吳銨洋表示,行山杖有不同類型,適用於不同場合。行山人士普遍使用直身手柄行山杖,使用者可握着手柄的泡棉位置,上山時把行山杖放在前方較上的位置,透過手握着柄身,將桿頭壓在地上借力以助行走。
市面上的行山杖,有的以單一支形式出售,也有品牌以一對的形式售賣。吳會長指出,大趨勢是用雙杖,在行山時如果需要負重,例如攜帶露營用具,他建議用雙杖分擔重量;又例如在越野跑比賽中,使用雙杖借力可減少雙腿的負荷,增加持久力,助參賽者走較長的路程。若對路線已很熟悉,知道全程不會太艱辛,攜帶單支行山杖,也能以備不時之需,例如當行山團隊中有人受傷,攜帶的行山杖亦可應急使用。
吳會長表示,T柄行山杖在設計中加入了復康的元素,使用者從上方握着行山杖,使用時變化較少,亦較難以雙杖形式使用,一般適宜用在較輕鬆的路,並不大適合用於難度較高、較多變化的路線,然而其好處是桿身大多能縮短,方便攜帶,適宜一般郊遊。在行走一些基本悠閒路線,又或是家樂徑這些不需要複雜技巧的輕鬆路線時,使用單支T形手柄的行山杖也可應付。較進階的行山路線應使用較專業的直柄行山杖,且應同時使用一對。香港專業教育學院(柴灣)酒店及旅遊系講師香港註冊物理治療師何浩儀先生指出,T柄設計在支撐向下壓的力量可能較為適合,然而,其連接部位及形狀引致用力沒直柄那樣集中,從而對桿身的整體承重能力有一定影響,而握杖時多依賴手掌與拇指對頂,對拇指腕橈側壓力較大,長時間較易導致疲勞。
消費者亦可注意,市面上有部分T柄行山杖,在T柄下方的直身位置有泡棉等物料覆蓋着,身高適合的使用者可以把這部分當作直柄使用。
手柄物料
何先生指出,手柄有幾種常用的物料,例如EVA泡棉、水松、橡膠等。EVA泡棉可吸收輕微的手汗,因有阻隔性能,於冬季使用時,握在手上也不會覺得冰冷,不過使用者要注意,積存手汗可能會令手柄發出異味;橡膠手柄吸震性能良好但不透氣,手汗會積在表面,而橡膠放置一段時間亦會老化;至於水松則可吸汗,而且會隨着使用時間增加而慢慢配合使用者的手形。
腕帶作用
何先生指出,使用直柄行山杖時,適當地穿上腕帶有助使用者省力。手應由下而上穿過腕帶再握手柄,適當地調節鬆緊程度後,使用者便可以在大部分時間從腕帶借力,不需全程以手指施力握着手柄。惟使用者須留意,穿上腕帶行山時要注意避免桿頭插進石頭縫隙之間,因為卡着後有機會會拉傷手腕及/或傷及拇指。

適合負重的行山杖
吳會長指出,進行越野跑時行山杖的主要作用是幫助加快跑步的速度和頻率,因此通常追求較輕巧,桿身可能會用鈦合金或碳纖維,此類材料未必最適合負重;相反採用較堅硬的鋁合金作為材料的行山杖,則負重能力較佳。如行山時扭傷腳,想依賴行山杖作支撐,行山杖便要能承受到使用者的體重和背囊的重量,然而講求輕巧的行山杖未必能承受該等重量。吳會長表示,曾經有其山藝班的學員,因使用越野跑用的行山杖來行山負重,中途不幸扭傷腳,連帶行山杖也拗曲了。因此,在選擇行山杖前,應先了解自己的目標和需要。
適合的長度
行山杖的長度要配合使用者的身高。香港成年女性的平均身高約在153厘米至161厘米,而男性則約在165厘米至173厘米。吳會長指出,適合一般香港人身形的直柄行山杖,長度約在110厘米至120厘米。一般行山使用的行山杖多數可調校長度,配合不同情境的需要。選購時,應在平地站立,以手握着行山杖的手柄,桿身垂直,桿頭向下貼着地面,然後調校桿身的長度,直至上臂和前臂之間的手肘位形成90度角,便是適合的使用長度。使用者還要預算可調校的長度範圍,上斜坡時需要把桿身調校短約5厘米至10厘米,下斜坡時則需要調校長約5厘米至10厘米。供越野跑使用的行山杖通常都不提供調校長度的功能,跑手應該選擇最適合自己身形的長度。
鎖緊系統
不少行山杖都可以伸縮或摺疊,容許調校長度和方便收藏於背囊中。打開行山杖後,需將每節之間的鎖扣鎖緊才可使用。吳會長建議購買鎖扣功能良好的行山杖,以免在行走時,行山杖出現收縮和不穩定的情況。當摺疊或伸縮的節數愈多,因鎖扣質素而出現問題的風險也較高。如果伸縮和摺疊相比,一般來說,摺疊行山杖會有一個按鈕,供使用者按下便能鎖穩桿身,相對較方便使用。
他又指出,有些行山杖用作支撐鎖扣的膠料質素欠佳,在行山杖受力不大時,不會察覺到問題,但當要承受較大力量時,便有可能因不夠力支撐鎖位,繼而令桿身縮短,即所謂「逼力」不夠,有機會令使用者失去平衡跌倒。例如使用者行山時給石頭絆倒,嘗試用行山杖借力保持平衡時,便將身體大部分重量壓在行山杖上,如果重量高於行山杖的鎖扣能負荷的重量,便有可能令鎖扣永久再不能鎖穩,又或再不能鬆開。
何先生認為,翻扣鎖的好處是上鎖和解鎖所需的時間較少,而旋轉鎖要注意使用者未必每次都能扭緊,如果不能扭緊鎖扣,途中遇上突發情況要用行山杖借力的話,一壓下去桿身便有可能縮短,令使用者失平衡。
桿頭的膠套和擋沙碟的作用
部分行山杖會附有膠套蓋着桿頭,亦有產品附有一塊稱為擋沙碟或擋泥碟的配件設置在桿頭對上數厘米的位置。
何先生認為,行山杖附有膠套,可能是與本港的郊遊地點的路面狀況有關。他指出,在外地,郊遊行經的多是山野地方,行山人士直接用行山杖的金屬桿頭做觸地點便適合;而在本港,不少郊遊地方也有一些由混凝土覆蓋的路段,配合膠套使用時摩擦力會更高,所以更適合使用有膠套蓋着的桿頭行走。吳會長指出,膠套除了能保護桿頭,還能避免桿頭損壞山徑表面,防止挖爛草地。有些越野跑比賽是不容許使用行山杖的,以免短時間內太多人用行山杖插進山徑表面,使之破爛而有損生態環境。

此外,在桿頭蓋上膠套亦可避免乘搭公共交通工具時,桿頭弄傷其他乘客,又或是放在背囊時,可減低將背囊弄破的機會。
有些膠套外底微彎,在行走時較易着地,使用者便會感覺較舒適。部分供越野跑或平地長程路線使用的行山杖也有類似的膠套設計。如果地面不太濕滑,一般都可把膠套蓋着桿頭使用,但因應行程中的路面狀況,有需要時亦可脫去膠套使用。例如中途遇泥漿地或碎石路,便應脫去膠套,再加上擋沙碟或擋泥碟使用。行走碎石較多的路時,桿頭應配上擋沙碟或擋泥碟,有利於在碎石路上行走。
在外地行山要注意的特別情況
吳會長指出,在雪地行走也需使用行山杖。如果在雪和泥混在一起的地面情況,則必須使用行山杖,而且對行山杖的要求較高,可配合擋雪碟使用,不需要蓋上膠套,因為硬身的桿頭亦適合在冰面使用,在結了冰的地方有助平衡。不過,如遇到需要破冰的情況,行山杖便不適合,而可能需要使用冰斧。
行山人士須隨機應變作出適當判斷
想行山旅程更圓滿,除了要視乎行山人士本身的能力,更要視乎是否有帶備行山杖等輔助工具。行山人士應該選擇在能力範圍內可應付的路線,並且不宜單獨行山,最好與一些對路線有經驗的朋友結伴同行,因為行山時必須隨機應變,在適當的時候作抉擇。如果在一條較為長的路線(例如10公里),當中可能包括平路、上山和下山路段等,再加上天氣變化,種種因素都會影響是否需要使用行山杖。如果天氣晴朗,地面乾爽,一般在平地和上山路段時可以不使用行山杖,而只在下山時使用。如果天陰有雨,則在上山及下山時使用行山杖,以幫助身體平衡,較易站穩。
護理有法
行山杖亦需要清潔和護理,最好先參考產品說明書建議的方法。
吳會長提醒消費者,在每次行山後,需要為行山杖清潔,清除沾上的沙石或污泥等物質。如果遇上下雨或行走有積水的位置,便需要把行山杖抹乾。吳會長指出,以往曾有其山藝班的學員因桿的物料氧化嚴重,使桿身無法伸縮。在清除積水方面,摺疊的行山杖在摺起後,較易將藏在內裏的水排出,而伸縮的行山杖則需要使用者較細心將每節拆開,再清除內裏的積水和污垢,之後重新組裝好。
何先生亦提醒消費者,最好將行山杖存放在乾爽陰涼處,因為行山杖如長期存放在潮濕和溫度高的地方,膠料部件會加速老化,有機會令行山杖不能再正常使用。每次取出來使用前,亦應先檢查行山杖是否能正常打開,鎖扣能否鎖緊等,以保使用安全。
行山新手注意!
港島徑適合新手
位於紫羅蘭山和畢拉山的港島徑路段是適合新手的路線,吳會長指出,港島徑較容易補給或中途離開,沿途指示牌多,亦通常有不少其他遊人,有需要時可互相幫助。相對而言,部分西貢的路線對於新手就較不適合,如果行山中途有需要離開,大多都要走相同路線折返,沒有其他路線可供選擇。
行山人士必須量力而為
如果打算行一般遠足路線,採用任何種類的行山杖都足夠應付。然而,如果行走難度較高的路線,例如在中途會遇上一些需要以手攀爬的位置,則任何行山杖都無法使用。在這時候,便需收起行山杖,改為以手幫助攀登。這涉及行山人士的個人能力,並非人人都可應付,行山人士必須量力而為。吳會長舉例,在西貢著名的景點蚺蛇尖,上山路段難度不算太高,不使用行山杖亦尚可應付,但下山路段則多碎石,使用行山杖便會較穩妥。又例如位於大嶼山的狗牙嶺,需要攀爬的位置較多,在上下坡的路段便需以雙手攀爬,待去到較平坦的路段才能使用行山杖。因此,行山杖如能摺疊或伸縮,便可放在背囊,有需要時才取出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