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長者也理財 傳統、數碼銀行服務均需友善!

長者也理財 傳統、數碼銀行服務均需友善!

隨著平均預期壽命的延長和生育率持續偏低,香港正面對人口高齡化的挑戰。根據政府統計處的人口推算,預計到2046年,香港65歲或以上的長者人口將會佔總人口的36%,即每3人中便有1名長者。而聯合國更預料,到了2050年,香港會成為全球長者人口比例最高的地區之一。長者將形成龐大的「銀髮經濟」消費群體,為各行各業帶來新挑戰與機遇。
銀行服務作為日常基本需要,其便利性和安全性對長者來說尤其重要。然而,面對銀行業近年的數碼化轉型,長者在數碼理財方面或需要更多支援;亦有部分長者認為傳統銀行服務較切合個人需要。為了保障長者能享有公平使用基本銀行服務的權利,銀行業又有否提供足夠的「長者友善」措施?

調查背景

本會在2018年發表的《長者友善消費環境》研究報告指出,不少長者即使已經退休,但在消費市場上仍然活躍。他們不僅有穩定的經濟基礎,同時也擁有充裕的餘暇,亦願意在娛樂和社交活動上消費。年長消費者逐漸形成龐大和具有消費潛力的群體,預計此群體對於銀行服務的需求也會持續上升。 


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長者的身體機能難免逐漸下降,亦會因種種原因而削弱其理財能力。參考英國金融行為監管局(FCA)的研究報告,以下4項為容易影響長者理財能力的因素:

 

  1. 健康因素(Health):受身體或心理狀況影響、記憶力衰退
  2. 韌性(Resilience):面對轉變或突發事件時較難適應
  3. 能力限制(Capability):學習能力較弱、金融或數碼知識方面不足、對理財欠缺信心
  4. 生活事件(Life Events):因退休而收入減少、喪偶等


另一方面,銀行業界正積極邁向數碼化。香港金融管理局(下稱「金管局」)近年積極鼓勵業界發展和應用金融科技(Financial Technology,Fintech)。金管局公布的「金融科技2025」策略,其中包括「全面推展銀行數碼化」措施,鼓勵銀行運用互聯網、大數據、雲端運算等科技,以自動化和數碼化方式處理以往需要大量人力和紙張、客戶親身核實等的程序。善用金融科技除了可縮短銀行業務流程上的處理時間,亦能減低地域上的限制,為消費者提供更有效率、更便捷的銀行服務。 


參考政府統計處於2023年5月出版,有關資訊科技使用情況及普及程度的《主題性住戶統計調查第77號報告書》,長者(即65歲或以上組別人士)在12個月內曾使用互聯網的比率在兩年間顯著上升,從6成半增至超過8成。這些長者使用互聯網的目的主要為資訊查詢(99.9%)以及通訊和社交網絡活動(96.1%)。然而,他們在使用網上理財服務、繳付賬單或進行金融交易的比率只有21.5%。這些數字反映,即使大部分長者平日使用智能手機和互聯網,並不代表他們願意或有能力使用數碼理財服務。


面對上述的狀況,無論在使用傳統抑或數碼理財,長者顯然是較弱勢的一群。香港銀行服務又是否有足夠的措施照顧他們的需要,達致「長者友善」(Age-friendly)?

普及金融:確保消費者能獲得 基本銀行服務

普及金融(Financial Inclusion)在國際間備受重視。其理念旨在讓社會上各階層人士均能夠在銀行獲得基本的金融服務,以應付日常生活的基本需要。金管局早於2013年推動制定《公平待客約章》,訂明銀行提供服務予大眾及弱勢社群時宜採取的公平待客原則。而香港銀行公會和存款公司公會於2023年12月修訂的《銀行營運守則》參考了二十國集團/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G20/OECD)的《保障金融消費者的高層次原則》,列明銀行應公正及公平對待客戶,亦應特別關注弱勢社群的需要。該守則同時建議銀行應考慮數碼化及技術改良為客戶帶來的影響、機遇及風險。金管局要求銀行與客戶來往及提供服務時遵守相關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