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先買後付」是信貸產品? 免息分期用得多 易變過度消費

「先買後付」是信貸產品? 免息分期用得多 易變過度消費

隨著科技發展,多種數碼支付工具應運而生,「先買後付」就是其中一種新興的金融產品。「先買後付」在海外深受年輕一輩歡迎,香港近年亦開始流行,陸續有虛擬銀行及企業推出「先買後付」分期付款產品。「先買後付」的市場營銷手法及導致過度消費的風險在不少海外地方已引起關注。究竟甚麼是「先買後付」? 它們與信用卡免息分期付款有甚麼分別?使用時又有甚麼需要注意?

需要關注的問題

  

目前沒有劃一的營運模式

近期不少銀行及科技公司陸續推出以「先買後付」或相關的名稱作招徠的分期付款產品,吸引消費者借貸,情況令人關注。其實,「先買後付」一般涉及分期付款,如由銀行提供,須受香港金融管理局(金管局)就個人信貸產品的規管;其他提供「先買後付」的平台,目前沒有劃一的營運模式,個別平台若其業務涉及向用戶提供貸款,須根據《放債人條例》的要求取得放債人牌照,並遵守牌照條件的規範,這些規範涵蓋廣告內容、資料披露及對擬借款人進行還款能力評估等。據本會了解,目前幾個「先買後付」主流平台並未持有放債人牌照。

不了解新興金融產品  易導致過度消費

一些消費者對於「先買後付」認識不足,或會以為「先買後付」純粹只是一種普通的支付方式,沒有留意相關條款及手續費。消費者須留意,無論「先買後付」定性如何,是信貸產品還是付款安排,消費者都需要分期繳交欠款,都是「先使未來錢」。這種消費模式容易令消費者產生假象,高估自己的負擔能力,導致過度消費。尤其是有財務困難的消費者、對數碼支付缺乏認識的年長消費者等弱勢社群,更應避免不經意地「先使未來錢」,當最後無力付款,除影響信貸紀錄外,更可能陷入不斷借貸度日的惡性循環。

 在海外,「先買後付」未有一個國際通用的定義,例如國際消費者聯會指「先買後付」產品向消費者提供信用額度,讓消費者分期支付商品和服務費用。英國消費者組識Which?指「先買後付」是一種短期信貸。澳洲《先買後付供應商行為守則》則指「先買後付」是以較短期分期還款的形式出售產品或服務給消費者。

小心免息陷阱  注意逾期還款的罰則

雖然一般「先買後付」平台標榜讓消費者免息分期付款,不過,消費者使用時仍需謹慎,不同的「先買後付」平台對逾期付款的條款各有不同,有些會收取手續費;有些會另收凍結消費者帳戶及收取重新啟用帳戶的行政費用;當中,亦有「先買後付」平台更表明可自行決定更改行政費用。消費者要明白「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如果未能及時付款,相關的手續費可能不低,後果更可能在毋須要通知消費者的情況下,交由第三方收款代理去追討欠款,以及可隨時以任何理由拒絕、暫停或終止帳戶。

客服支援不足  投訴機制不清晰

很多在香港營運的「先買後付」平台的公司總部都設置於海外,有部分平台未能為消費者提供足夠和即時的支援,例如有些公司只提供電郵地址作查詢或投訴,當消費者遇到問題時,未必能即時處理(見本會相關投訴個案);而且爭議解決機制亦不清晰,有機會令消費者缺乏保障。當消費者與商家之間發生問題時,平台亦表明不會負上責任。

退款機制大不同  消費者權利成疑

此外,不同的「先買後付」平台的退貨及退款方式和所需時間與信用卡不盡相同。若消費者要向商戶申請退貨或退款,即使消費者已經退回商品,根據部分「先買後付」平台的條款,亦需要待商家確認商品已退回並已向「先買後付」平台退款,消費者才可能獲得退款,在平台確認之前,消費者必須繼續完成付款;亦有平台稱退款、退貨的要求須由平台審批,以及可在未事先通知消費者下暫停帳戶,消費者在整個過程中會處於十分被動的位置。

為消費者劃分等級  有機會造成不公

「先買後付」平台可利用人工智能或數據分析不同消費者的資料,從而分配不同的等級,提供不同的購物金額上限,甚至凍結帳戶,而消費者亦無從得知是基於什麼因素決定,有可能是年齡或付款紀錄等原因,有機會造成不公平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