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新型冠狀病毒快速測試存「假陰性」風險 勿胡亂自行檢測

新型冠狀病毒快速測試存「假陰性」風險    勿胡亂自行檢測

新型冠狀病毒(2019冠狀病毒病)感染已在全球大流行,截至2020年4月初,確診個案已超過120萬宗,死亡個案超過6萬。本港的確診個案在3月下旬亦急速增加,截至2020年4月5日,已達到890宗。現時有數個方法檢測新型冠狀病毒,例如檢驗鼻咽分泌物、深喉唾液、痰涎、大便、氣管內窺鏡樣本等。近日市面出現一些快速測試工具,售價由數百元至近千元,聲稱使用者可於15分鐘內檢測出有否受到感染。這些測試工具的原理是甚麼?測試結果是否準確?本會邀請了醫學專家提供意見。

甚麼是抗體?

當人體的免疫系統偵測到有細菌或病毒入侵,便會產生一些稱為抗體(antibody)的蛋白質去對付這些入侵的細菌或病毒。抗體有多種,而與快速測試工具原理相關的包括IgM和IgG兩種。IgM是在感染細菌或病毒後早期產生的一種抗體,其功能是暫時性的;而IgG在感染的後期產生,但作用時間長,有助於身體徹底清除病毒感染。因此,可以大致理解為,如果在血液樣本只偵測到IgM,表示患者處於感染的早期;如果同時偵測到IgM及IgG,表示患者處於感染的中期;如果只偵測到IgG,表示患者處於感染的後期或感染已經結束。必須注意,最終的臨床診斷,還是需要專業醫護人員結合臨床證據和其他檢測,例如RT-PCR檢測病毒基因、電腦掃描肺部等,才能確定有否受到感染。

 

有供應這類快速測試工具的急症科專科醫生司徒敬豪表示,這幾個月來隨着疫情的發展,快速測試工具已發展到第三代,第一代只能偵測到IgM,第二代可偵測到IgM及IgG,但只能將結果混合在測試卡一條結果線上顯示,到最近的第三代,已可將IgM及IgG的檢測結果在測試卡上分開顯示。他建議病人購買前,可向供應商查詢測試工具是否已獲歐盟、中國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或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等機構的認證,較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