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 2025.11
  • 589期

起行!4大生态旅游 探索不一样的香港

起行!4大生态旅游 探索不一样的香港

香港因购物天堂的美誉及璀璨的夜景而深受全球旅客青睐,但在繁华闹市之间,亦有着丰饶的生物多样性与独特的自然景观。从红树林湿地、海岸珊瑚群落,到世界一流的地质公园,这些天然宝藏不仅为野生动植物提供栖息地,更给予市民及旅客探索自然的机会。为帮助消费者进一步认识香港大自然之美,本文整合了香港四大种类的生态旅游,包括观鸟活动、海岸探索、海底生态及地质与地貌考察,详述相关生态环境类型、景点特色及行程的注意事项,供市民及旅客参考。文中亦会提供购买及参加生态导赏团的消费提示,协助消费者作出更明智的选择。

观鸟活动

香港地处亚热带,受海洋性气候影响,孕育出多样的自然生境,包括湿地、森林、灌丛及海岸等,为鸟类提供了理想的栖息环境。因此,香港的鸟类物种极为丰富,至今记录的已超过580种,占全中国野生鸟类总数三分之一以上,当中约有60种鸟类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及《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2020)》,属于近危或更高保育级别。此外,香港亦位于其中一条候鸟迁徙与飞行路线上,是大部分候鸟的「中途站」或「终点站」,所以全年不同的时间和地点皆可欣赏到具各种习性的鸟类。

 

若按鸟类的迁徙行为作分类,香港的鸟类可以大致分为4种,包括:

 

留鸟:香港全年可见的鸟类,例如:红耳鹎、小白鹭等;

 

夏候鸟:春季飞来香港,至秋季离开的鸟类。一般会在香港繁殖,然后到南方过冬,例如:燕鸥(包括褐翅燕鸥、黑枕燕鸥及粉红燕鸥)、红翅凤头鹃等;

 

冬候鸟:飞来香港越冬,至春季离开的鸟类,例如:反嘴鹬、苍鹭、黑脸琵鹭等;及

 

过境迁徙鸟:迁徙途中会在香港短暂停留再继续旅程的鸟类,当中又分为春季及秋季过境迁徙鸟,如:白翅浮鸥、红尾伯劳等。

 

由于同一种类的鸟或其族群未必具有相同迁徙型态,即同一品种的鸟类部分族群或会留在香港过冬,属冬候鸟;同时其他族群可能只会在香港短暂停留,属过境迁徙鸟,所以以上分类可以同时适用于同一个物种。

 

除了以上4种外,亦有约1成在香港的野生雀鸟属偶见鸟,包括短耳鴞、翘鼻麻鸭等。这些雀鸟的主要活动范围在香港附近地区,但间中亦会来港,到访时间不定。另外,有部分雀鸟可能会在迁徙途中迷失方向,导致偏离原本的路线或目的地,偶然间到达香港;它们被称为迷鸟,例如曾在2016年于鹿颈及米埔自然保护区发现的两只白鹤及2019年在塱原发现的彩䴉。

 

不同品种的鸟类拥有各自的生活习性,它们作为野生动物,活动难以预测。因此在参加观鸟旅行团前,消费者要留意以下相关的游览注意事项,调整期望。

 

观鸟活动

按鸟类栖息地选择旅游地点:香港鸟类的栖息地大致可分为湿地(如米埔、尖鼻咀、南涌和鹿颈等)、林地(如大埔滘、城门水塘、大帽山等)及农地(如塱原及锦田)。每个地方的鸟类物种不一,若消费者偏好观察水鸟,可选择前往湿地或农地;若希望观察林鸟,便应前往拥有广泛树林及植林的郊野公园等林地。

 

留意季节及月份:由于鸟类迁徙习性不一,而本港的野生雀鸟中有超过6成属冬候鸟或过境迁徙鸟,其次才是留鸟、夏候鸟及其他种类,因此最佳的观鸟季节为秋冬春三季。

 

按观赏的鸟类品种拟定出发时间:不同的野鸟有不同的观察时间,消费者计划行程时宜按雀鸟的物种习性作出安排。如果想观察林鸟,应在清晨时分出发;若要观察海岸附近湿地的水鸟,便要注意潮汐时间,在大潮前,预先到泥滩附近守候;若要观察农地或城市的鸟类,需将行程安排在清晨或黄昏时分,因雀鸟在中午时不太活跃;若观察猛禽(如红隼、黑鸢等)反而要在晴天到开阔原野,寻找它们在空中盘旋的身影。

 

穿着合适衣物及携带适当的装备:观鸟时应避免穿着颜色太鲜艳的服饰,宜选择与大自然色彩配合,如绿、啡色等衣服,以免容易被鸟类察觉。另外,因大部分鸟类体积较小,甚至有保护色,消费者宜自行携带望远镜(一般为双筒望远镜),方便观鸟。

  • 切勿干扰野生雀鸟:不可追赶、惊吓、喂饲雀鸟或使用诱饵,若发现鸟类显得不安,有规避或其他异常反应,便应停止活动;
  • 保护雀鸟栖息地:切勿破坏当地设施及农作物;及
  • 保持安静:雀鸟也有耳朵,会受声音干扰或被惊吓,行走时要谨记保持慢速及安静;发现鸟踪时切勿大声喧哗,应保持静止,避免大幅度动作;若离目标太远,可慢慢轻步走近,但不可干扰雀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