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鳥活動
香港地處亞熱帶,受海洋性氣候影響,孕育出多樣的自然生境,包括濕地、森林、灌叢及海岸等,為鳥類提供了理想的棲息環境。因此,香港的鳥類物種極為豐富,至今記錄的已超過580種,佔全中國野生鳥類總數三分之一以上,當中約有60種鳥類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及《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脊椎動物卷(2020)》,屬於近危或更高保育級別。此外,香港亦位於其中一條候鳥遷徙與飛行路線上,是大部分候鳥的「中途站」或「終點站」,所以全年不同的時間和地點皆可欣賞到具各種習性的鳥類。
若按鳥類的遷徙行為作分類,香港的鳥類可以大致分為4種,包括:
留鳥:香港全年可見的鳥類,例如:紅耳鵯、小白鷺等;
夏候鳥:春季飛來香港,至秋季離開的鳥類。一般會在香港繁殖,然後到南方過冬,例如:燕鷗(包括褐翅燕鷗、黑枕燕鷗及粉紅燕鷗)、紅翅鳳頭鵑等;
冬候鳥:飛來香港越冬,至春季離開的鳥類,例如:反嘴鷸、蒼鷺、黑臉琵鷺等;及
過境遷徙鳥:遷徙途中會在香港短暫停留再繼續旅程的鳥類,當中又分為春季及秋季過境遷徙鳥,如:白翅浮鷗、紅尾伯勞等。
由於同一種類的鳥或其族群未必具有相同遷徙型態,即同一品種的鳥類部分族群或會留在香港過冬,屬冬候鳥;同時其他族群可能只會在香港短暫停留,屬過境遷徙鳥,所以以上分類可以同時適用於同一個物種。
除了以上4種外,亦有約1成在香港的野生雀鳥屬偶見鳥,包括短耳鴞、翹鼻麻鴨等。這些雀鳥的主要活動範圍在香港附近地區,但間中亦會來港,到訪時間不定。另外,有部分雀鳥可能會在遷徙途中迷失方向,導致偏離原本的路線或目的地,偶然間到達香港;牠們被稱為迷鳥,例如曾在2016年於鹿頸及米埔自然保護區發現的兩隻白鶴及2019年在塱原發現的彩䴉。
不同品種的鳥類擁有各自的生活習性,牠們作為野生動物,活動難以預測。因此在參加觀鳥旅行團前,消費者要留意以下相關的遊覽注意事項,調整期望。

遊覽注意事項
按鳥類棲息地選擇旅遊地點:香港鳥類的棲息地大致可分為濕地(如米埔、尖鼻咀、南涌和鹿頸等)、林地(如大埔滘、城門水塘、大帽山等)及農地(如塱原及錦田)。每個地方的鳥類物種不一,若消費者偏好觀察水鳥,可選擇前往濕地或農地;若希望觀察林鳥,便應前往擁有廣泛樹林及植林的郊野公園等林地。
留意季節及月份:由於鳥類遷徙習性不一,而本港的野生雀鳥中有超過6成屬冬候鳥或過境遷徙鳥,其次才是留鳥、夏候鳥及其他種類,因此最佳的觀鳥季節為秋冬春三季。
按觀賞的鳥類品種擬定出發時間:不同的野鳥有不同的觀察時間,消費者計劃行程時宜按雀鳥的物種習性作出安排。如果想觀察林鳥,應在清晨時分出發;若要觀察海岸附近濕地的水鳥,便要注意潮汐時間,在大潮前,預先到泥灘附近守候;若要觀察農地或城市的鳥類,需將行程安排在清晨或黃昏時分,因雀鳥在中午時不太活躍;若觀察猛禽(如紅隼、黑鳶等)反而要在晴天到開闊原野,尋找牠們在空中盤旋的身影。
穿着合適衣物及攜帶適當的裝備:觀鳥時應避免穿着顏色太鮮艷的服飾,宜選擇與大自然色彩配合,如綠、啡色等衣服,以免容易被鳥類察覺。另外,因大部分鳥類體積較小,甚至有保護色,消費者宜自行攜帶望遠鏡(一般為雙筒望遠鏡),方便觀鳥。
生態提醒
- 切勿干擾野生雀鳥:不可追趕、驚嚇、餵飼雀鳥或使用誘餌,若發現鳥類顯得不安,有規避或其他異常反應,便應停止活動;
- 保護雀鳥棲息地:切勿破壞當地設施及農作物;及
- 保持安靜:雀鳥也有耳朵,會受聲音干擾或被驚嚇,行走時要謹記保持慢速及安靜;發現鳥蹤時切勿大聲喧嘩,應保持靜止,避免大幅度動作;若離目標太遠,可慢慢輕步走近,但不可干擾雀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