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正确刮痧 解构10大迷思

正确刮痧 解构10大迷思

都市人生活忙碌,运动时间少,或较容易患上感冒,又或因工作压力导致周身骨痛等症状。除了接受药物治疗外,近年亦兴起以中医调理身体,以预防疾病、保健强身,刮痧便是其一调理方法。但刮痧是否真的能预防或治疗疾病?其原理是甚么?哪些人不适宜进行刮痧?本会邀请不同专家提供意见予消费者参考。

研究内容

刮痧疗法是以中医经络腧穴理论为基础,利用特定的器具和介质,以相应的手法在人体经络上反复刮动及摩擦。这些动作对经络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刺激,令皮肤毛孔张开,并局部出现红色粟粒状、或暗红色出血点等「出痧」变化。从中医角度来看,大部分疾病都是由于气血不通所造成,「痧」是一种病邪,故「出痧」代表将毒素及邪气驱走,以疏通经络、调整脏腑、从而改善气血平衡,以达致防治疾病的效果。

常用的刮痧工具包括刮痧板和刮痧油。市场上的刮痧板种类繁多,并可由不同的材质制成,例如牛角、羊角、砭石、玉石、晶石及金属等坚硬的物料,近年亦出现以树脂、硅胶等材料制成的刮痧板。当中以牛角类(尤其水牛角)较为常用,水牛角质地坚韧,光滑耐用,而且容易加工,故非常适合用作刮痧板。

 

不同形状和物料的刮痧板

不同形状和物料的刮痧板

 

刮痧时一般会在刮拭部位上涂抹刮痧油(介质),以滋润皮肤防止被刮痧板刮伤,亦有助打开毛孔,达致活血行气的作用。刮痧油可分为液体类及乳膏类。液体类的刮痧油包括凉开水、植物油(例如芝麻油、茶籽油、菜籽油、豆油、花生油和橄榄油)及药油(例如红花油、跌打损伤油和风湿油)等;乳膏类的刮痧油属质地细腻的膏状物质,例如凡士林、润肤霜、蛇油膏等,另外亦可将具有活血化瘀及通络止痛等作用的中药提取物制成乳膏使用。皮肤较干燥的人士可选用乳膏类的刮痧油,效果更为滋润。

中医师在开始疗程前,会先向患者了解及评估其身体状况,才决定是否适合进行刮痧疗法,或在哪些部位进行刮痧疗法,务求令治疗达致最佳效果,而刮痧主要有以下步骤:

 

  1. 刮痧前先清洁刮拭的部位,中医师的双手及刮痧器具均需清洁消毒。
  2. 将适量的刮痧油以刮痧板均匀涂抹于刮拭的部位。
  3. 手握刮痧板,刮痧板和皮肤的夹角约在45至90度左右,夹角的大小取决于刮痧的部位和「出痧」的要求。
  4. 由上至下、内至外单向循经络刮拭,尽可能拉长每次刮拭的距离,不宜来回刮拭,以免拉扯皮肤导致受伤。手法先以轻及慢为主,待患者适应后,才逐渐加重力度及加快节奏,视乎患者的受力程度而定。如遇痛点或穴位时可重点刮拭。

  5. 刮痧后应用清洁的纸巾、毛巾或消毒棉球等将刮痧油擦干。

 

中医师会根据患者的病症和刮痧部位,调节刮拭力量、速度、方向及刮痧板边角接触的位置,令患者感觉舒适之余,亦能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

一般而言,刮痧多在身体阳经及肌肉较多的部位进行,例如头部、颈肩、腰背、前胸和两腋下肋骨、腹部及四肢。经络分布在人体不同的部位,人体十二经脉及其脉络按其循行路线在身体上各有其相应区域,因此,在不同的经络上进行刮痧可获得不同疗效。刮痧疗法在中医学上大致可分为治疗及预防保健两类作用。刮痧属外治法,中药则属内治法,通过辨证论治亦可一起使用。

 

头部:有督脉,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都入通于脑,因此,刮拭头部具有疏通经络、活血化瘀及醒脑益智的作用,可以预防和治疗脑栓塞、脑血管意外后遗症、神经衰弱、高血压、老年痴呆、头痛、眩晕、头发早白、脱发等疾病。

 

颈部:有手足太阳、少阳及督脉经过,刮拭颈部具有清热的作用,能治疗头颈、咽喉及眼睛的疾病。例如感冒发热可刮拭大椎、风池等穴位,颈痛则可刮拭颈夹脊穴。

 

背部:能调节五脏六腑,有助防治脾胃气虚及咳嗽气喘。胸部位置内藏心肺,因此在胸部刮痧可以通肺气、益心安神,有助治疗心肺疾病,例如心律不正及哮喘等疾病。两腋下肋骨部分为足厥阴肝经及足少阳胆经所在,所以刮拭这部位有利治疗肝胆系统疾病。

 

刮拭身体不同穴位可获得不同疗效。

刮拭身体不同穴位可获得不同疗效。

 

腹部:内藏肝、胆、脾胃、大肠、小肠、膀胱、肾等脏腑,冲任二脉经腹部上行,故刮拭冲任脉可以防治生殖功能疾病;刮拭脾胃经腧穴,可以调理脾胃,益气养血;刮拭肝胆经腧穴可以疏肝利胆;刮拭肾经腧穴可以补肾益气;刮拭足阳明胃经和足太阴脾经的经络部位可治疗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胃痛、身体消瘦或肥胖等消化系统方面的疾病。

 

四肢:除了上述的身体部位外,在四肢刮痧亦可治疗经络以至于全身性的疾病,例如刮拭足三里穴可以治疗下肢外侧痹痛、或是气虚乏力的全身性疾病。如刮拭手太阴肺经的经络部位可治疗感冒、发烧、咳嗽及气喘等呼吸系统方面的疾病。

 

要注意的是,身体某些部位并不适宜进行刮痧,例如眼睛、嘴唇、舌头、耳孔、鼻孔、肚脐及大血管显现处等位置。

 

由于刮痧疗法具活血化瘀及舒筋通络等功效,故刮痧已广泛应用于美容、保健及治疗多种病症包括内科、外科、妇科及儿科等,尤其适用于疼痛性疾病及骨关节退化性疾病例如颈椎病、肩周炎的康复。对于感冒、发烧及咳嗽等呼吸系统病症,以及抑郁症、失眠等精神方面病症,亦可同时配合拔罐应用;而对于痤疮、黄褐斑等损容性疾病则可配合针灸或刺络放血等疗法,以增强治疗效果。刮痧疗法还适用于亚健康及慢性疲劳综合症等疾病的防治。

 

刮痧可以预防或治疗的疾病或症状包括:

人体经络在刮痧后对其刺激所产生的出痧反应,会藉由刮后的皮肤颜色及形态的变化反映出来,也就是所谓的「痧象」。当然,刮拭后皮肤泛起的颜色与刮拭的部位和方向、操作的手法、力度和时间有密切的关系。不过,刮拭后皮肤的颜色愈深,并不一定代表排出愈多的毒素,只要适当运用刮痧疗法便能达到预防和治疗的效果。

 

刮痧后皮肤的颜色及形态

有人认为刮痧时愈痛便代表所排出的毒素愈多,但其实该说法并没有根据的。中医师刮痧时会均匀用力,由轻到重,尤其经过穴位时;再由重到轻,使患者局部放松,切忌过度用力或强求达到出痧的状态。刮痧疗法和其他针灸方法相同,刺激强度视乎患者的耐受程度而定。如果只为追求所谓刮痧后皮肤「愈深色排毒愈多」的效果,往往适得其反,或对身体带来更大的伤害。

于同一部位进行刮痧一般需时大约3至5分钟,当患者感到轻微酸痛便足够,尽量不要超过10分钟;全身刮痧则需约20至30分钟,视乎患者的体质、年龄及性别等因素而定。身体较虚弱或刮拭速度较快,所需时间便相应缩短。

 

即使刮痧后没有感到任何不适,但由于刮痧疗法或对皮肤造成一定的损伤,因此不建议患者太频密地接受这种疗法。每次刮痧时间宜相隔3至6天,或以皮肤上出痧减退、手压皮肤而没有痛感为准。一般来说,皮肤若轻微出痧约需1天减退红印,明显出痧则需2至3天才能回复原状。若刮痧部位的痧斑未退,不宜再在同一部位进行刮拭。

由于刮痧可促进身体血液循环,因此孕妇、女士于月经期间、身体虚弱、贫血或过度疲劳的人士都不适宜进行刮痧。刮痧时亦不宜在有暗疮或溃烂的皮肤位置上刮拭,以免伤口扩大或受到感染。患有其他疾病的人士包括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癌症、严重肝肾功能疾病、凝血功能异常疾病、糖尿病等都不宜使用刮痧疗法,以免因过度刺激而导致症状加剧或诱发其他并发症。

刮痧虽然看似操作简单,但该疗法其实是应用中医理论来治疗疾病,对刮拭的方向、时间、手法和强度有一定的要求,如操作不当或会令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甚至令病情加重,因此建议由合资格的中医师负责进行刮痧疗法。

刮痧前

 

  • 餐前及餐后半小时应避免刮痧;
  • 情绪过于紧张时不宜进行刮痧;
  • 避免使用令患者感到不适或出现皮肤敏感的刮痧油(介质);
  • 由于刮痧时会令毛孔张开,夏季应避免风扇或冷气直接吹向刮拭部位;冬季则应注意室内保暖,以免着凉;
  • 由于刮痧涉及人体穴位等知识,操作不当或有机会伤及皮肤,建议由注册中医师进行刮痧。

 

刮痧后

 

  • 患者应休息约30分钟才回复正常活动;
  • 2小时内不宜洗澡,同时不要让刮痧部位接触水;
  • 多饮用温水,有助身体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
  • 饮食宜以清淡为主,不宜立刻进食生冷、酸辣或油腻之食物,亦应尽量避免饮酒,有利身体机能休养生息;
  • 刮痧后1至3天内局部出现痛或痕痒属正常现象,若瘀血在1星期后还未消退,便有机会属肌肉瘀伤,应谘询注册中医师的意见;
  • 刮痧后毛孔会张开,若在刮痧部位使用药贴,或会令身体加速吸收药物,增加副作用出现的机会,亦可能加重皮肤敏感的现象;
  • 如患者希望达致更佳疗效,或可配合拔罐治疗。拔罐会在刮痧后进行,一般应用于背部和下肢部位的病症,例如颈肩痛、腰背痛以及失眠、痤疮、疲劳等。不适合进行拔罐的人士及注意事项与刮痧相似,详情请参阅上文;
  • 患者如在刮痧过程中出现冷汗、面色疮白或头晕等身体虚弱的征状,应立刻停止刮痧。

 

本文部分资料和照片由香港高等教育科技院中药药剂课程主任区靖彤博士、香港中文大学中医学院讲师蔡昕宏博士及香港大学中医药学院讲师孙曙霞医师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