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了解4大行为偏见!
减少投资盲点

相信大部分人都明白,投资决策需具有相关知识和理性分析。然而,投资者现实中所作出的投资决定有时却未必完全理性。根据行为经济学的研究,这种情况称为「行为偏见」(behavioural biases)。鉴于股票市场走势不时反复、波动性高,可能令投资者更容易出现行为偏见。有见及此,本文将探讨投资上较常见的行为偏见,并辅以简单例子加以分析说明,旨在提醒投资者检视及留意自身的投资决策过程,尽量避免受行为偏见影响,从而作出更合适的投资决定。

情绪偏差

例子1假设某天在查阅银行户口存款时,发现帐户多了$10万元,你会如何评价你的快乐指数?另假设某天在查阅银行户口存款时,发现帐户少了$10万元,你又会如何评价你的失落指数?相信大部分人的失落感会比快乐感强。

 

分析:行为经济学的研究指出,人类在面对相同金额的亏损和利益时,亏损所带来的痛苦往往比获利带来的快乐感觉更强烈,这现象称为「损失厌恶偏差」(loss-aversion bias)。对于投资者而言,若受损失厌恶偏差影响,会较容易出现以下两种情况:

 

1.持有获利资产的时间过短。由于厌恶损失,投资者倾向过早出售获利的资产,以便尽快实现利益(profit realisation);及

 

2.持有亏损资产的时间过长。即使全面的分析已指出应该出售相关资产,但由于投资者难以接受沽出资产后,实质亏损所带来的痛苦,一般会继续持有俗称「蟹货」的资产,并认为只要不出售资产,就只是帐面上的亏损(paper loss),无任何实际损失,甚或期望资产价值会回升至买入时的水平。

 

由于受损失厌恶偏差的影响,投资者出售了表现良好但持续保留表现逊色的资产,会增加投资组合的风险。此外,虽然上述两种情况均会对投资组合带来不利的影响,但后者的后果可更为严重。以投资股票为例,过早出售获利的股票,或限制了其价值上升而产生的潜在利益;惟在没有充分理据的支持下,迟迟不沽出亏损的股票,最坏的情况是其价值下跌至零,大大增加了该项投资的实际损失。因此,投资者宜按个人承担风险的能力(ability to bear risk)及愿意接受风险的程度(willingness to bear risk),于投资前设定「止蚀」点;当资产价值已跌至「止蚀」点时,便应出售资产,以防损失进一步扩大。

 

认清「止蚀」的重要性!慎防资产变「蟹货」

投资者E打算以约$50,000购入某医疗保健公司的股票作为其投资组合的一部分,其个人承担风险的能力和愿意接受风险的程度偏低,而投资期限(investment horizon)亦较短,故投资前设定10%的「止蚀」策略,一旦损失达到10%,便应出售该股票。然而,投资者E受损失厌恶偏差的影响,并没有在「止蚀」点把股票出售,最终损失的金额比预期多。

 

认清「止蚀」的重要性!慎防资产变「蟹货」

 

任何投资均涉及风险,股票市场亦然,其波动受多个因素影响,而「止蚀」是管理投资风险重要的一环;如不落实执行,损失有机会比预期多。值得注意的是,投资者若一直不出售表现欠佳的股票,久而久之,相关资产或会变成「蟹货」;投资者亦可能因为没有套现,而错失更佳的投资机会。 

例子2A投资者A的投资组合中持有几间不同行业公司的股票多年,即使几年间市场上出现不少变化,当中部分公司的表现更呈下滑的趋势,但投资者A因害怕作出错误的决定,担心出售了部分公司的股票后,其股价会上升,故此一直没有调整其投资组合中各公司的持股比例。

 

例子2B某医疗美容公司声称取得了一项崭新技术的专利,在市场上备受关注,当中不乏吹捧该公司的讯息。投资者B的不少朋友已大量购入了该公司的股票;投资者B因害怕错失机会,在没有进行任何研究,及评估该公司是否切合其投资组合的情况下,便买入了该公司的股票。

 

分析:投资者A及投资者B的行为均受到「后悔厌恶偏差」(regret-aversion bias)影响。后悔厌恶偏差可从两个维度理解,一个是当考虑作出某行为时,因担心得出的结果并不理想,继而会对所作的行为感到后悔,故选择不采取任何行动,即上述例子的投资者A;而另一个理解后悔厌恶偏差的维度则是由于没有作出某行为,当负面事情发生时便会感到后悔,即上述例子的投资者B。

 

行为经济学的研究指出,由于决策者需要面对及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故大部分人对于「有」做某些事,比「没有」做某些事而引致负面结果所产生的后悔感为高。换言之,受后悔厌恶偏差影响的投资者或大多倾向维持固有的投资组合;然而,理性的投资者应定时检视其投资组合,并按个人的财务状况及市场变化等因素,决定是否需要为投资组合作出适度的调整。

 

此外,后悔厌恶偏差亦可导致「羊群行为」(herding behaviour)。除了担心错过机会,而盲目跟随他人投资外,当投资者认为自己的决定与身边大多数人差不多时,即使投资失利,产生的后悔感会相对较低;然而,实际投资损失并没有因此而减少。再者,不同人士的财务状况、投资目标、投资期限、承担风险的能力和愿意接受风险的程度等因素均有所不同;而市场上提供的投资产品种类繁多,因此,适合别人的投资并不一定适合自己,随意受他人影响而作出投资决定,并非理性的投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