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
全球携手应对塑胶污染 从生活中「走塑」

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
全球携手应对塑胶污染  从生活中「走塑」

我们是否有意识到每天的消费为地球制造多少「塑胶」垃圾?口罩、外卖的胶盒及胶餐具,以至日常购物后带回家的各种塑胶包装或产品。塑胶在我们生活中大小环节无处不在,并在我们瞬间接触后,为地球带来长久及不可逆转的影响。例如经常使用的口罩、饮品胶樽等物品,地球都需要约450年才能完全分解,胶袋更需要1,000年时间。日常生活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消费决定,竟为地球环境带来深远和沉重的负担!

编者的话

塑胶分解过程有机会释出有害物质,塑胶碎片及微塑胶亦有机会被动物误当食物,每年导致100万头海鸟、10万只海洋哺乳类动物和海龟死亡,人类最终亦不能独善其身,付上沉重的健康代价。本刊去年4月进行食盐测试,发现两成海盐样本检出微塑胶,显示塑胶已透过海洋塑胶污染进入人类食物链。有美国研究更指,每人每年平均进食最少5万颗微塑胶粒,消费者真正是「自食其胶」。

 

联合国环境署指出,现时全球每年产生3亿公吨塑胶垃圾,当中最少800万公吨废塑胶流入海洋,相等于每分钟将一辆垃圾车的塑胶倾倒进大海中。世界经济论坛研究报告更警告,若人类不采取行动,2050年海洋的塑胶垃圾将会比鱼类更多。

 

今年3月15日的国际消费者权益日(World Consumer Rights Day),主题为「应对塑胶污染(Tackling Plastic Pollution)」,旨在唤起全球消费者关注废弃塑胶的问题,呼吁大家坐言起行,透过「7R」减塑 — Rethink(反思)、Refuse(拒绝)、Reduce(减少)、Reuse(重用)、Recycle(回收)、Repair(维修)及Replace(取代),达致可持续消费的生活模式。「7R」的先后次序有其玄机,消费者须先由个人出发,「反思」滥用塑胶的弊端,继而「拒绝」和「减少」使用,达至源头减废。至于无可避免要使用塑胶用品,亦须考虑「重用」和「回收」等方案。最后,以「维修」延长产品寿命,减少动辄以新换旧,同时认真思考以更环保的产品「取代」塑胶制品,减少对垃圾堆填区的压力。

 

其实在2019年联合国世界环境大会上,全球有170国家决议于2030年前缩减塑胶用量。不少国家已经立法逐步禁止使用一次性使用的塑胶产品,例如英国已在2015年订立即弃胶袋税,英国政府的资源显示,2020年全国主要超市的全年胶袋使用量比2014年大跌95%,成效显著,而胶袋税将在2021年4月开始由5便士(约为港币5毫)加至10便士(约为港币1元),进一步落实「减塑目标」。

 

反观日弃2,320公吨废塑胶的香港,无论在落实减少使用塑胶的教育及立法工作,还是废塑胶回收成效(回收率仅8%),都有必要急起直追。香港的塑胶购物袋收费计划首阶段于2009年实施,一年后弃置胶袋数字显著下跌21%,成绩令人鼓舞,第二阶段亦于2015年得以全面推行,然而「5毫子」征费多年不变,支持政策的诱因自然减弱,使用胶袋的数量不跌反升,自2016年起,胶袋每日平均弃置量更连续3年上升,2018年的每日平均弃置胶袋量更达851公吨,按年上升7.4%。

 

要扭转塑胶污染对全球带来灾难性的恶果,需要各地政府、商界,以及消费者三方面共同努力。政府落实环保政策,和业界以其他原材料代替塑胶固然重要,作为全球消费者,亦可从改变日常生活习惯开始,反思、减少,甚至拒绝使用塑胶制品,彰显消费者在应对全球塑胶污染问题的影响力。消委会向来积极透过消费者教育推动环保意识,例如「2038地球人计划之可持续消费旅程」,让小学生检视自己日常的消费行为,从而建立符合「可持续消费」的理想生活态度;本会近年在中学推展的「消费文化考察报告奖」中加入「可持续消费创意设计」主题奖,让新生代发挥创意为可持续消费提供创新方案实践7R。

 

根据本会于2016年发表的《促进可持续消费 共建美好将来》报告,一语道破知易行难是导致塑胶垃圾及污染问题的关键,「不容易获得」和成本考虑,是受访者不愿意购买环保或可持续产品的原因之一。故今期月刊专题探讨香港塑胶回收近况,并与读者分享正确塑胶回收方法,期望「走塑」、「绝胶」从日常生活开始,莫再让「知易行难」成为挡箭牌,身体力行齐心走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