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多用途消毒喷剂是否有效?不同因素影响效果

新冠疫情继续在全球肆虐,确疫及死亡个案每日增加,病毒并在一些国家出现变种的情况。疫情下除了戴口罩、勤洗手、以酒精搓手液消毒外,坊间亦出现了多种声称用途广泛,无需经过稀释或过水,可以即开即用的杀菌消毒喷剂,普遍声称产品既可作环境和物品消毒用途,亦可以用于消毒双手甚至空气。为了保障自己和家人健康,不少消费者不惜大洒金钱来购买该些产品。

 

本会测试了15款多用途杀菌消毒喷剂样本,每瓶/ 每套装售价由$88至$798,评估各样本的杀菌和消除病毒的表现外,亦检测样本有效氯成分的浓度和酸硷值,及评估相关成分在配方中的稳定程度。希望为消费者提供防疫资讯,亦提醒大家正确使用相关消毒剂的方法和步骤!

使用消毒喷剂 Q&A

美国疾病及控制中心(CDC)建议,消费者可考虑选用列于美国环境局(USEPA)适用于消灭新冠病毒的消毒剂名单(简称List N),名单上所列为当局认为可以有效和安全对付新冠病毒供表面消毒用途的产品。而该等消毒剂普遍都获得证明指产品可有效对付比新冠病毒更难对付的病毒。

在名单上,部分为即用型(ready-to-use)次氯酸消毒剂,该等次氯酸产品全部都说明适合用于坚硬和无孔(hard nonporous)的表面,而建议的作用时间普遍为10分钟。尽管名单上罗列的产品未必在本港有供应,不过消费者参阅其所载资料,可以知悉哪些有效成分对付新冠病毒具有较多科学研究数据支持,产品适用表面种类和一般建议作用时间。

 

美国环境局网址:

https://www.epa.gov/pesticide-registration/list-n-disinfectants-coronavirus-covid-19

世界卫生组织(WHO)并不建议在户外环境例如街道或市场喷洒消毒喷雾来消除新冠病毒或其他致病菌,因为消毒剂的效能容易受污垢所影响。实际情况下,在该等场所要彻底清洁或去除污垢等有机物并不可行。此外,于有细孔的平面喷洒消毒剂效能亦会较低,即使在没有有机物存在的情况下,所喷洒消毒剂或不足以覆盖所有接触面并维持足够的接触时间来抑制病原体。

另一方面,即使在户外喷洒消毒剂仍有机会影响人体健康。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建议向人体喷洒消毒剂。这个做法并不能有效减低已感染病毒的人经由飞沫或透过接触而传播病毒的风险。如果向人喷洒含氯或其他有毒化学物质的消毒剂有机会刺激眼睛和皮肤,经过呼吸吸入或可能引致支气管痉挛(bronchospasm),以及作呕或呕吐等肠胃道影响。

部分产品或会声称产品可配合雾化仪器使用,经过雾化的消毒剂有机会改变了溶液的物理特性,较细的消毒剂粒子有机会因此停留在空气中较长时间,而微细的气雾(fine mist)亦较容易会经由呼吸吸入。

 

WHO并不建议在室内空间恒常以熏蒸(fumigation)或雾化(fogging/misting)方式对环境表面施用消毒剂。亦不建议用含有甲醛(formaldehyde)、氯化合物(chlorine-based agents)和季铵盐化合物(quaternary ammonium compounds)的产品进行雾化程序。认为如果要用消毒剂进行消毒,使用浸有消毒剂的抹布进行消毒会较稳妥。

 

由于部分杀菌消毒剂样本未有说明产品详细的成分资料,例如是否含有致敏性较高的香料和防腐剂,本会未能全面评估产品用作空气消毒的安全性。常见于清洁产品的表面活性剂(surfactants)有机会刺激皮肤、眼睛和呼吸道,而高浓度氯化合物都有刺激眼睛和皮肤的机会。

 

香港大学理学院麦嘉慧博士认为,保持个人双手清洁,并配合针对性清洁和消毒公用物件表面,相比大规模消毒空气或以非直接向物件表面喷洒消毒剂等做法更为有效。尽管在物件表面适当喷洒足够分量的消毒剂,并让其停留若干时间(约5分钟或以上),可以达到理想的杀菌除病毒效果。但若以非直接向物件表面喷洒方法施用消毒剂,喷洒距离大,物件表面上的病毒可能接触的消毒剂剂量极少,若果接触病毒的消毒剂剂量或有效成分浓度太低,可能得到的消毒效果甚或不大。麦博士绝不建议在室内长时间用雾化仪器施放任何类型的消毒气体,认为这个做法并不可能提供理想的防疫功效外,更会造成资源浪费,对于场所内的人亦可能构成健康影响,可能会污染食物和饮品,增加误服消毒剂或其残余物的危险。

 

尽管产品标榜安全,消费者在使用消毒剂时亦应尽量避免经由呼吸大量吸入。另提醒,如果消费者在使用或接触任何杀菌消毒剂后,出现呼吸道、眼睛或皮肤刺激反应,例如感到刺鼻、咳嗽、流眼水、皮肤痕痒,而反应在停用相关消毒剂后消失,有关不适反应可能与消毒剂有关,建议停用有关产品。如果家中有哮喘患者、小朋友及长者更应谨慎选择和使用消毒剂。

是次试验除了比较各款杀菌消毒剂样本的杀菌和消除病毒效能表现外,本会另分别以按WHO建议配方制备的75%消毒酒精及含500ppm有效氯的漂白水溶液(即是相等于坊间以1:99比例稀释含5.25%次氯酸钠漂白水所得的溶液),以与消毒剂样本相同的条件进行试验。结果显示,这两种常用的消毒溶液,经过1分钟作用时间,对两种试验细菌的杀灭率都达到超过99.999%,杀菌表现理想。而对付腺病毒的试验中,试验病毒的感染力亦分别下降了87.98%和99.83%。

 

何栢良医生提醒,尽管是次试验中有少数次氯酸消毒剂杀菌和消除病毒表现理想,但次氯酸不稳定,一般家用情况下或较难确保产品在使用期内都同样有效。而是次试验中其他类别消毒剂的消毒表现参差。相反,酒精和稀释漂白水的消毒效能具有长久的科学数据支持,是更可靠的选择。消费者如改用功效成疑的消毒剂,反而有机会因此增加感染病毒的机会。

 

陈厚毅医生提醒,清洁家居和进行消毒程序时,双手有机会接触不同类型清洁剂和消毒剂(如漂白水或其他氯化合物),建议使用者(尤其湿疹患者)戴上胶手套保护双手皮肤,减少皮肤长时间接触化学物品。

目前已知用于制备「次氯酸水」的方法有用次氯酸钠(sodium hypochlorite)及酸(acid)制备而成,亦有机会用上二氯异氰尿酸钠(sodium dichloroisocyanurate,简称NaDCC)溶液制成;亦可以电解方法(electrolytically-generated)制成,故此部分坊间见到的次氯酸产品亦被称为电解水(electrolyzed water)。

 

次氯酸是一种氧化剂(oxidizing agents),可以将微生物的蛋白质氧化并破坏其功能。由次氯酸所释出的有效氯可以作为非针对性的氧化剂。理论上有效氯具有杀菌、杀真菌,以及对付病毒的效能。不过,次氯酸的化学特性并不稳定,其杀菌消毒效能会受溶液的pH值等因素影响。

尽管日本NITE于2020年6月公布的研究结果指出,次氯酸水可用于供非医疗场所作环境表面消毒用途。不过,该研究所只评估了这个做法的消毒效用,并没有评估其安全性,而用作双手和空间消毒等用途亦没有被纳入其研究当中。

 

欧洲化学品管理局(ECHA)辖下的生物杀灭剂产品委员会(Biocidal Products Committee)在2020 年6月公布的意见书指,由次氯酸释出的有效氯可用于制造供在医护环境(供专业及非专业用途包供括医护人员,病人,医疗设施的访客使用)作为清洁双手/皮肤消毒用途的产品。

 

台湾亦允许次氯酸用作食品用洗洁剂用途,可供食品、食品器具、容器及包装等消毒用途,但不等于误服次氯酸并无安全疑虑,其残余量须符合规定。

 

尽管次氯酸的杀菌消毒效能逐渐受到国际间不同机构的肯定,不过这类消毒剂产品是否适合供一般消费者在日常生活中,或家居环境中经常性及频密使用,包括同时用作双手、空气和环境等多种消毒用途,可能会令消费者长时间暴露于相关化学物中,该等累积暴露情况的安全性仍有待更多研究肯定。目前较多研究肯定的用途是供消毒物件表面用途。

2020年3月,台湾卫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Taiwan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发表的防疫宣传资料指,次氯酸一般适合用于环境消毒,但该署建议避免用于人体上。强调次氯酸水稳定性差,保存期限不长,久放会失效,受到光照更容易分解,应存放在不透光的容器中。建议如要作手部清洁,最理想都是用肥皂洗手,于不便时使用75%酒精,才是正确的防疫方法。

 

麦嘉慧博士认为,次氯酸水溶液当中其实并不是只存在有次氯酸一种物质。当次氯酸溶于水中,溶液中可能同时存有次氯酸离子(hypochlorite ions)、次氯酸(hypochlorous acid)和氯(chlorine),这些物质在溶液中所占比例会受pH值和环境温度影响,因而会影响溶液的化学特性。若产品的有效氯浓度较高,接触皮肤、眼睛和黏膜,或经由呼吸吸入,仍可能有具一定刺激性。

去年8月,日本一份感染及医院流行病学的研究指出,在网络上有不少次氯酸产品提出了不当的用法,及作不当的广告宣传。该研究指出,大部分次氯酸产品并无建议在使用产品前要先去除污垢,亦没有说明适当的用量。另引述其他研究指,如有污垢或用量不足都会大幅度影响含氯消毒剂(如次氯酸)的消毒效能,而且其效能亦会于打开产品后2至4星期内下降。

 

是次试验亦反映了部分消毒剂样本的配方较不稳定,本会建议消费者,如有需要选用以次氯酸或二氧化氯为成分的消毒产品,建议购买较「新鲜」制造的批次,一经打开最好尽快使用。按预计使用量购买,避免大量囤积或购买大包装。

 

另一方面,相信不少消费者已经习惯在外出时携带消毒用品供日常使用。有次氯酸类杀菌消毒剂产品供应商向本会表示,并不建议消费者经常打开瓶子,或将消毒剂倾倒至另一个瓶子存放,否则有机会影响消毒剂的稳定性和消毒效果,强调存放于原装不透光容器是较稳妥的做法,而存放时亦要避开热源和光照。

海外有关对付新型冠状病毒的标签规定

新出现的病毒原体(viral pathogens)较难预测其特性,亦未必有标准方法以新病毒病原体进行试验。因此有机会未能及时评估消毒剂对付新病毒病原体的效果。

 

除了美国环境局(USEPA)公布的指引文件外,澳洲卫生局辖下药品管理局(Therapeutic Goods Administration,简称TGA)的指引说明,如果有消毒产品拟作有关对付SARS或COVID-19病毒的声称,可考虑以人类冠状病毒229E(coronavirus 229E)或鼠肝炎病毒(murine hepatitis virus)作为替代的试验病毒。此外,其他人类或动物冠状病毒株亦可用于试验。而如果产品只对脂质或包膜型病毒有效,并不允许作一般消除病毒活性的陈述,应该只标示对特定病毒的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