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疫情下补贴超市保就业 切实减价回馈社会利民生

疫情下补贴超市保就业 切实减价回馈社会利民生

疫情持续,市民减少外出,用於家居粮油杂货的开支自然增加,当不少行业的生意备受冲击之际,超市是逆市奇葩,营业额一枝独秀。政府统计处最新零售业销货额报告,今年7月零售业总销货价值临时估计为265亿元,按年下跌约23%,惟超市的业务节节上升,同月的按年升幅为26.5%。为发挥保就业计划简单灵活的优点,又确保公帑用得其所,政府点名要求两大超市集团领取第二期「保就业」补贴期间,向顾客提供减价折扣优惠,并向弱势社群及非政府机构提供超市券,以纾缓市民的经济负担。

编者的话

然而,魔鬼尽在细节,建议一出,超市如何能令市民大众信服,是否诚心诚意落实各种折扣优惠,即引起坊间四方八面回响,迅即成为社会话题。


超市购物文化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趋成熟。本会在1994年发表的《超级市场研究报告》, 发现本地两大超市连锁集团当年已合共占有7成市场份额,本会当时已建议当局监察行业运作,确保 市场发展不会妨碍竞争及影响消费者利益。然而,多年来,超市集团的经营手法一直为人诟病,最经典的例子,莫过于货品订价及价格标示手法。 


曾几何时,每逢星期五,电视、报章等媒体便会出现超市铺天盖地式的减价促销宣传,以色彩夺目、特大字体广告吸引消费者,容易令人相信广告所载的就是最优惠价格。然而,本会在2009年的调查,揭示所谓的「星期五大减价」,真相是超市7成商品在整个星期计,以当天卖得最贵;标榜「优惠」 的货品,价格「先大加、后小减」,营造「着数」错觉,消费者纯依靠宣传购物便会多付金钱。 


本会分别于2014年及2019年两度检视各大型超市标价手法时,又发现令价格变得模糊的 新伎俩。有超市在标示货品真实价格的同时,一并标示价格更高的「删除价」,并冠以「推介」、「优惠」等字眼,营造「抵买」甚至「劈价」的效果。消费者未必留意到该删除价,其实不一定是原价,那 可以是供应商的建议零售价,甚至是超市从未应用过的价格,手法有误导消费者之嫌。按《商品说明(不良营商手法)(修订)条例执法指引》,商户须清楚说明删除价的定义,以免误导消费者。

 

粮油杂货市场与民生紧扣,因此,本会定期监察市场竞争、超市货品价格变化,并作出跟进研究。 于2013年发表的《杂货市场研究报告》,阐述两大超市集团在杂货零售市场的市场份额日益壮大,持续运用本身在市场优势向供应商及竞争对手施以限制,以巩固甚至扩大本身市场占有率。时至今日,即 使网上购物平台兴起,都难以动摇两大超市在本港的市场权势。在疫情阴霾下,超市的市场优势如何 影响新兴或中小企的竞争对手,又或负起社会责任,带头推出惠及民生的措施,值得社会留意。

 

「货真价实」永远是建立良好商誉的不二之途,本会敦促超市集团改善其标示价格方法,以清晰无误的态度标示价格,方便消费者作出知情选择。面对疫情,本会认为超市以五花八门的推广优 惠,例如加大套装、换领礼物或积分等吸引顾客,倒不如在不要先加后减的基础上,简单直接的在账单上提供折扣,让市民大众即时受惠。 


消费者本身亦不妨多「货比三家」,最便捷省时的方法,可登入本会的「网上价格一览通」网站,检视全港6大超市逾2200种货品的价格,由食米粮油、新鲜蔬果、罐头食品到家居用品、护理产品、电器设备等,分门别类,天天更新,助消费者掌握货品即日价格及近30天的走势,随时、随地找出真正优惠货品、跌价货品以及最大差价。本会将继续与时并进,结合科技的力量,无时无刻为消费者格价,精明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