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
随着科技迅速发展,加上智能电话的普及,催生了「共享经济」,一个于2010年被选为「十大将会改变世界的主意」。简单来说,「共享经济」就是把手上闲置的资源与人分享,物尽其用,从而达至最大效益。过去近20年,这个理念的确对消费者的衣食住行带来了翻天复地的改变:五花八门的共享平台相继出现,而香港人较常用的有民宿出租平台、二手物品买卖平台及网约车等。其实首个网约车平台早于2014年已进驻香港市场,有见相关服务在全球蓬勃发展,本会亦于2017年11月发表题为《更多选择 更佳服务 个人化点对点交通服务市场竞争研究》报告,分析本港的独有情况及所遇到的挑战,并参考其他地区的经验,建议在点对点交通服务市场引入竞争,引进一个能同时容纳的士和网约车提供服务的并行体制。我们亦建议当局以循序渐进方式落实要求所有网约车平台、车辆及司机必须具有营运牌照,并制订相关要求。本会乐见当局提出的规管框架内容与本会提出的建议制度和规管要求大致相同,例如:网约车服务平台、车辆和司机三方均须领牌;网约车平台须在行程开始前让乘客知悉收费,就旗下车辆及司机作尽职审查,并设立投诉机制;车辆必须持有合适保险,且在申请牌照时车龄不得超过七年,并明确禁止网约车在街上直接接载非预约的乘客等。本会支持当局建议的规管框架以保障消费者的利益为大前提,让网约车与的士可以利用各自的优势,继续互补并存,为乘客提供更多优质、安全、可靠的点对点出行选择,以及推进点对点交通服务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尽管坊间大都支持当局立法规管网约车服务,然而,亦有部分传统的士司机担心引入网约车会摊薄的士行业的利益,影响生计。运输署早前就市民使用点对点交通服务的习惯和的士司机接受乘客订单的情况,访问了约1,400名人士,大部分受访者都表示在街上截的士是他们的首选;而的士和网约车在相关市场的服务占比分别约为78%和22%。加上的士和网约车的市场定位不同,因此可以满足乘客的不同需求 : 的士在提供服务时享有更高弹性及营运优势,既可直接在街上接载乘客,又可使用各区的士站及在部分限制区上落客;网约车则担当辅助角色,透过共享经济模式释放私家车的闲置运力,与的士并存互补。的士司机除了可循固有模式「搵食」外,亦可透过加入不同的网约平台接单,开拓客源增加收入。因此,相信的士与网约车「争饭碗」的情况不但不会出现,反而有望双方携手协力把个人化的点对点交通服务市场这个饼做大做好,长远促进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多年来,的士业界要求当局严打白牌车,认为对合法经营的从业员构成不公,对道路交通和乘客安全亦构成威胁。然而,业界亦应反思,市民明知白牌车是非法经营的,为何仍「以身试法」?归根究底,就是长久以来对的士服务的不满。为提升的士服务水平,当局亦推行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实施的士司机违例记分制度和两级制罚则;强制规定所有的士必须在车内安装行车记录系统(包括车厢摄录机、行车记录仪和全球导航卫星系统),以及所有的士司机必须提供电子缴费媒介;又先后向5支的士车队发出为期5年的车队牌照,提供优质服务。的士业界亦必须与时并进、加强培训,全面提升服务以挽回市民信心。
本会代表作为的士服务质素委员会的成员,在去年的的士服务嘉许计划颁奖典礼,见证了1支优秀的士服务管理团队和20位优秀的士司机获得表扬,当中两位的士司机更以专业用心的服务精神,获得「好人好事」奖。本会相信的士业界害群之马只属少数,有心做实事的从业员仍是占大多数。本会期望,在当局锐意改革个人化点对点交通服务并采取多管齐下的策略时,相关发展亦见明显突破,带动业界百花齐放,建立良性竞争环境,提升整体交通服务质素,缔造对网约车、的士及消费者有利的三赢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