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强化遥距医疗管治
为医疗系统减压铺路

强化遥距医疗管治
为医疗系统减压铺路

相信不少市民都曾经有以下的经验:早上起床手软脚软,又觉喉咙痕及有几声咳,致电到诊所打算挂号看医生,却被告知当日预约已满,可选择walk in,但无法预测轮候时间。这时,有人或会选择再致电其他诊所碰碰运气,亦有人会选择上网看医生,看准其不单可以足不出户,更无需费时在诊所轮候的优点。近年,遥距医疗服务随着科技进步愈趋普及,新冠疫情亦加速了遥距诊症的应用,逐渐成为一个新趋势,为市民提供更多选择。

编者的话

本会上月发表了一份题为《信任与创新:提升遥距医疗管治》的研究报告,深入探讨香港私营遥距医疗的现况、挑战与发展潜力。研究发现几乎所有(99.5%)受访的中西医都认为遥距医疗服务有需要作出改善;消费者则对其私隐安全保障存有疑虑,并认为遥距医疗服务欠缺选择、相关操作支援亦不足。本会提出5大短中长期建议,提倡优化管治及提升市场透明度,从而提升使用遥距医疗服务的保障及质素。我们乐见研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各界纷纷作出具建设性的讨论,携手为香港遥距医疗服务的长远发展出谋献策。

要令市民安心地选用遥距医疗服务,确保由合资格的医疗专业人员提供服务至关重要。现时香港医务委员会和香港中医药管理委员会已分别制订了《远程医疗实务道德规范指引》及《遥距医疗服务专业道德指引》,要求中西医进行遥距诊症时,提供与面诊相同的医护水准,并应遵循指引中有关以面诊形式进行首次诊症、获取病人知情同意、妥善保存医疗纪录并确保资料保密、处方药物、以及其他医疗实践的原则和标准等,为遥距医疗服务把关。是次研究发现,有66.5%的中西医认为加强遥距医疗相关指引,对厘清各方责任及保障中西医和病人都非常重要。本会建议政府可与专业医疗机构合作,了解医疗专业人员在提供遥距医疗服务的经验和忧虑,以制订更全面的指引。

有人可能会问,在香港这片弹丸之地,诊所基本上「总有一家在附近」,加上遥距医疗服务始终「隔层纱」,不及面诊来得直接,尤其中医讲求「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以断症,视像诊症无法进行切诊(把脉及检查),或会对诊疗有所限制。是次研究结果亦显示,消费者(44.5%)及中西医(77.0%)都认为「未能进行身体检查」是使用遥距诊症的最大障碍。本会认同前述守则的建议,首次诊症以面诊形式进行,先建立医患关系,让中西医了解病人的背景,之后再以视像方式进行复诊或健康管理,提升后续遥距诊症的效率和准确性,确保诊疗质素。本会亦鼓励医疗服务提供者、医疗专业人员和市民积极参与医健通系统,互通健康纪录,方便中西医在进行遥距诊症时,可以参考病人过往的医疗纪录而作出准确的诊断。

香港未来人口预期持续高龄化,慢性病患者亦日益增加,医疗系统将面临沉重压力。遥距医疗正好提供一个可持续的解决方案,让中西医可定期监察病情、调整药物、提供健康建议;病人则可安在家中接受诊疗,既可减少往返医院或诊所的舟车劳顿,亦可节省交通时间和成本,对于行动不便或需定期复诊的慢性病患者尤为重要。目前本港有13类注册医疗专业人员,除了是次研究涵盖的中西医外,还有护士、物理治疗师、药剂师等参与提供遥距医疗服务,他们在康复及长期照护等方面都扮演重要角色,若能将遥距医疗服务全面拓展至合适的医疗专业并提供相关指引,相信可大大提升效率和灵活性,长远亦可减轻公营医疗系统负担。

相比其他地区,本港在应用遥距医疗方面采取较为审慎的态度。本会认为当局可采取前瞻性策略,更有效地将遥距医疗融入本地医疗体系中,充分释放其潜力,为未来发展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