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消費警示:推銷輔助教材的不良手法

  • 2016.10.17

「贏在起跑線」被不少家長奉為圭臬。有部分商戶捉緊他們的心理,借各類活動或比賽之名推銷教材,甚至透過學校派發宣傳單張,令家長誤以為產品或服務由校方推薦。消費者委員會提醒家長須格外小心類似的銷售手法,避免不必要的開銷。學校亦須注意經校方派發的宣傳單張內容是否清晰無誤,及會否隱藏商業目的,清晰向家長說明產品、課程或活動與學校的關係、與學習的必要性,以及家長有權決定是否購買。

消委會接獲一宗個案,投訴人的女兒經學校取得表格,參加一項填色比賽,接獲通知到A公司領取證書及贈品。抵達後職員提議為投訴人女兒免費評估語文能力,結果反映其英語能力較弱,又指其女兒就讀學校排名不高,若不提升她的英語能水平,難以與人競爭。職員遊說投訴人購買約值$20,000的英語教材,聲稱足以應付任何一間學校的考試及面試。投訴人看見公司內貼有不少其他家長的「好評」,於是答應購買。付款時,職員提醒投訴人如交回意見書,可獲贈超市禮券。

投訴人接獲教材後向學校老師查詢,老師指教材無甚特別。投訴人認為填色比賽不應暗藏推銷名目,懷疑公司以禮券吸引家長留下「好評」,營造產品受歡迎的假象,因此向本會投訴及要求取消交易。

A公司負責人拒絕退款,亦不認為銷售手法有問題,強調交易經投訴人同意。就A公司的回應,投訴人表示會循民事途徑要求退款。

另一宗投訴涉及可疑的不法使用個人資料。投訴人懷疑被銷售功課支援服務的推銷員誤導,購買不必要的服務。推銷員登門造訪,且能正確說出投訴人兒子的名字、就讀學校及班別,聲稱造訪目的是進行學業問卷調查。投訴人誤以為是學校派員「家訪」,向對方透露兒子的學習情況。推銷員隨即介紹功課支援服務,聲稱適合投訴人的兒子,並著投訴人簽名登記,期間未提及收費事宜。

投訴人指雖然對方未有具體解釋服務內容,但單據上印有的名稱疑似福利機構便掉以輕心,豈料對方在投訴人簽名後要求收取服務費,又稱費用較光顧補習班便宜。投訴人本著為兒子著想,最終支付$4,500。當晚,投訴人的兒子稱未聽聞學校安排家訪,又指購買「打電話問功課」的服務對學習幫助不大。投訴人向學校查詢,校方明確表示家訪前會先通知,亦不會委託補習公司代勞。投訴人多次致電B公司但未獲回覆,遂向本會求助。

本會未能直接聯絡B公司的負責人,對方只函覆,表示員工嚴格按照銷售指引辦事,否認銷售內容不實及拒絕退款。本會轉達有關回應後,未有接獲投訴人通知要求再作進一步跟進。

本會特別提醒商戶,無論透過任何途徑推銷,例如經學校派發等,都必須確保推銷內容清晰無誤。如果商戶在銷售過程涉及誤導、失實陳述或隱瞞重要資料,有機會觸犯《商品說明條例》。    

家長收到有關學習教材的推銷時,應留意以下幾點:

  • 按子女實際學習需要及時間分配而選購,向老師或有經驗人士查詢教材或服務的實用性,避免誤選不合適或過量購買課外練習而造成浪費;
  • 推銷員或會以「限時優惠」等推銷手法,吸引消費者倉促下決定。部分教材或服務收費不菲,切忌被催促下衝動購買,因小失大;
  • 不少手機應用程式、填寫問卷、表格及抽獎等都要求參加者填寫個人資料,消費者應小心保護個人資料,慎重衡量所收集的範圍及用途是否合理。如有疑問,可向個人資料私隱專員公署瞭解。

消費者委員會保留所有關於《選擇》月刊及網上《選擇》(包括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