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了解4大行為偏見!
減少投資盲點

相信大部分人都明白,投資決策需具有相關知識和理性分析。然而,投資者現實中所作出的投資決定有時卻未必完全理性。根據行為經濟學的研究,這種情況稱為「行為偏見」(behavioural biases)。鑑於股票市場走勢不時反覆、波動性高,可能令投資者更容易出現行為偏見。有見及此,本文將探討投資上較常見的行為偏見,並輔以簡單例子加以分析說明,旨在提醒投資者檢視及留意自身的投資決策過程,盡量避免受行為偏見影響,從而作出更合適的投資決定。

認知偏誤

 

於接收新資訊時,投資者不宜過度重視較易解讀的訊息,甚至作出過於激烈的反應和決定。

於接收新資訊時,投資者不宜過度重視較易解讀的訊息,甚至作出過於激烈的反應和決定。

例子1投資者C早年購入了某科技公司的股票,該公司發展蓬勃,令投資者C獲利不少。在該公司最新發表的年報中,披露其主營業務開始進入瓶頸狀態,加上成本上漲等原因,預期來年的盈利或會有所下跌。然而,投資者C偏向相信該公司的業績會如往年般有所增長,因此亦沒有就所獲悉的新資訊合理地調整其投資組合。

 

分析:投資者C的行為表現了「保守性偏誤」(conservatism bias)。保守性偏誤一般指投資者未能理性地分析新的資訊、較容易忽略新資訊的重要性,亦沒有合理及充分地利用新的資訊調整其想法和投資決定。值得注意的是,這並不代表投資者在缺乏理性分析的情況下,隨便將從不同渠道獲得的新資訊納入投資決策內是恰當的做法。保守性偏誤強調的是投資者過度重視先前的觀點,而忽略了新資訊對投資的潛在影響。

 

此外,有關保守性偏誤的分析亦指出,一般投資者偏向略過較難理解或複雜的新資訊;反之,會過度重視較易解讀的新資訊,甚至作出過於激烈的反應和決定。這種對新資訊給予不對等關注的行為,有機會阻礙投資者作出最合適的投資決定。

若投資者發現其行為可能受保守性偏誤影響,並希望作出修正,可在接收新資訊時,多加理性分析;面對過於複雜的資訊時,可透過自主學習或向專業人士尋求協助,恰當地利用新資訊,以檢視是否需要調整其投資組合。

 

例子2投資者D希望購入某線上遊戲開發公司的股票作為其投資組合的一部分,於是從討論區及社交媒體平台上搜集及參考他人對該公司的看法。投資者D發現大部分的意見均指該公司值得投資,並認為其股價仍有上漲的空間。儘管投資者D偶爾亦留意到有部分人看淡該公司,然而,投資者D忽略了相關意見及分析,隨後便購入了該公司的股票。

 

分析:行為經濟學的研究指出,投資者一般會比較關注支持其觀點的資訊,甚至不斷尋找支持自己見解的「理據」;反之,會較容易忽視與自身意見不同的資訊,這稱為「確認偏誤」(confirmation bias)。部分投資者可能不察覺,甚或不認同自己只傾向尋找對既有觀點有利的資料;然而,在智能裝置的普及加上大數據的分析下,智能裝置及社交媒體帳號或已記錄了用家的偏好,繼而推送更多相關訊息,可能妨礙投資者探索不同的觀點,有機會加深確認偏誤的影響。投資者須注意,如投資決策受確認偏誤影響,或會導致投資組合過度集中,從而增加其風險。故此,投資者應從更多不同渠道及方式獲取較為全面的資訊,例如使用其他搜尋引擎、以瀏覽器的無痕模式到訪網站,或在登出個人帳號後再嘗試搜尋有關資料,旨在積極尋求不同的觀點和角度,並給予充分研究及分析,減少確認偏誤對投資決策帶來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