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好癢!測25款驅蚊劑
邊款保護力最強?

根據食環署在2021年至2023年的誘蚊器指數紀錄,每年到了4月白紋伊蚊數量便會開始上升,到6月更會達致高峰。因此,喜愛戶外活動的人士無論是遠足或是帶孩子到公園,都要做足防蚊措施。本會是次測試了25款市面有售的驅蚊劑,在實驗室內以真人實試各樣本是否具有防止蚊子飛上手臂的效能,結果發現不同活性成分的樣本效能存在頗大差異。本會亦邀請專家為消費者提供驅蚊和防蚊的貼士,幫大家免受蚊癢之苦。

防蚊和處理蚊癩小貼士

常見的驅蚊劑成分

避蚊胺DEET
避蚊胺(N,N-diethyl-3-methylbenzamide或diethyltoluamide,簡稱DEET)是廣泛應用多年的驅蚊成分。然而,由於使用高濃度的DEET產品或接觸過量DEET(尤其兒童),有機會引致皮疹、水泡及令皮膚及黏膜受刺激。現時不同機構對兒童使用DEET的建議有些分別。
參考香港衞生防護中心的建議,兒童應盡量使用較低濃度(上限10%)的DEET驅蚊劑,而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