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有限度輸入外勞補充勞動力
保服務質素維護消費者權益

有限度輸入外勞補充勞動力
保服務質素維護消費者權益

本港由年初開始逐步復常,隨著各式經濟活動一一復甦,本地需求增加,世界各地旅客亦再次踏足這個動感之都,今年第一季的實質本地生產總值按年錄得2.7%的增幅,扭轉了之前連續4個季度的跌勢,不過隨之而來的是各行各業所面臨的人手短缺問題陸續浮現。

編者的話

航空業於疫情期間完全冰封,人手急劇流失,機管局最新估計現時尚欠缺2萬多人,令本港機場航班升降量及客運量只能回復至疫情前約一半,業界憂慮本港將喪失國際航空樞紐的重要地位。陸路運輸業的情況亦同樣嚴峻,專線小巴面對司機老齡化、脫班等問題;貨運司機不足,有機會影響市民日常生活物資的供應。飲食業的人手狀況,消費者最能直接感受得到,不少食肆被投訴服務水準下降,即使改用二維碼點餐系統以節省人手,有食客仍感覺被待慢,衍生各種消費糾紛。

要解決嚴重的「人手荒」情況,把握疫後的發展機遇加速重振經濟,在短期內適量有規劃地輸入外勞,實屬無可厚非。政府上月宣布將參考院舍輸入護理員的做法,為運輸和建築行業設立特別計劃。航空、公共小巴、客車行業可輸入外勞,上限共 8,000 人;建造業特別計劃則有12,000個名額。兩個界別輸入外勞計劃不設時限,但強調屬非永久性質。另外,現行「補充勞工計劃」有26個非技術或低技術職位,包括售貨員、侍應、收銀員、送貨員、髮型師、文員、接線生等,是不容許僱主申請輸入外勞的,此限制將暫停執行兩年,惟僱主仍要就申請向勞顧會證明出現人手短缺,及須先進行4個星期本地招聘。

一提出輸入外勞,自然引起勞工界反對,認為會影響本地工人飯碗。勞工界亦提出,本港失業率仍維持於大約3%,即仍有10多萬人「無工開」,有足夠能力填補空缺,只要改善薪酬福利及縮短工時,便能解決某些行業「有工冇人開」的問題。

本會明白勞工界的憂慮和同意本地工人的權益尤其重要。然而,有些基層職位長期出現人手不足,最根本原因就是沒有新血入行,擔任這些職位。以護理員為例,人手嚴重短缺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安老院舍服務質素難免受到影響。另外,有些食肆因為長時間缺人,唯有縮短營業時間,減少食品款式,最終受苦的是廣大的消費者。若靠大幅加薪及縮短工時來吸引人才,正所謂「羊毛出在羊身上」,相關服務及貨品的價格必然上漲,最終受損的仍然是消費者。因此,政府若能容許某些行業有限度地輸入外勞和得以有效執行,能夠帶來正面的作用,讓消費者可享有合理的服務,亦減少社會的爭拗。

然而,輸入外勞的同時,必須有相關配套,特別是職前培訓,除職位所需的技能外,最重要是讓外勞認識本港相關法例、香港的文化及本地消費者的要求。以輸入外勞司機為例,不少人擔心內地司機來港駕駛右軚車會不熟習本港道路規則,加上香港人多車多,容易引起意外。所以,司機在入職前有充足的實地駕駛培訓,再依足當局的要求考獲本地考駛執照,其進展亦會適時匯報,及讓市民大眾實試和提供意見,才能令消費者對外勞司機投下信心的一票。

惟外勞職前培訓,不能忽略語言及文化方面的內容,因為今次容許輸入外勞的職位,不少都需要直接面對本地客人。除航空及陸路運輸業,售貨員、侍應、收銀員、送貨員、髮型師、接線生等,都是服務性行業,日常工作就是為消費者提供服務。如果因為語言障礙或文化差異,而令消費者認為服務與期望有落差,甚至發生誤會,隨時演變成消費糾紛投訴,或會令大眾對輸入外勞產生負面印象,所以做足期望管理和前期培訓,並有消費者的參與至為重要。

另外,雖然有別於過往的安排,今次容許外勞居於內地,每日往返兩地工作。然而,相信仍有相當數量的外勞需要本地住宿設施,當局必須謹慎規劃,以免加重本地住屋供應及其他社區設施壓力,影響到對外勞的觀感和計劃的成效。

一刀切反對輸入外勞,對解決當前社會大難題並沒有幫助。只要有針對性地對準個別行業人手長期短缺的情況,適量引入外勞及仔細規劃相應的措施,將有助維持本港經濟活動的正常運作,市民大眾都會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