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收緊職業司機體檢要求保乘客安全
運輸行業可持續發展要多管齊下

收緊職業司機體檢要求保乘客安全
運輸行業可持續發展要多管齊下

            今年3月,一輛的士在炮台山道落斜時懷疑失控,直奔英皇道撞倒多名途人,當時駕駛的士的是一名85歲司機;年初,一名87歲的士司機9天內接連牽涉3宗交通意外,他自己及乘客均受傷。連串事件令公眾再次關注現行機制如何確保較年長司機的健康狀況,有人甚至質疑他們是否適合駕駛,特別是運載一定數量乘客的商用車輛。

編者的話

            乘客付出車資,不論是乘坐任何公共交通工具,包括的士、小巴及巴士,最基本應該得到安全和可靠的運輸服務,能夠順利地把他們送抵目的地。根據運輸及物流局的數字,過去三年(2020至2022年),每月平均有百多宗涉及涉事的士司機為60歲或以上的交通意外;公共小巴的相關意外每月則有30至40宗;涉及公共巴士的則有20多宗。雖然涉及60歲以上司機的商用車輛交通意外,未有明顯上升趨勢,但政府明白司機的身體狀況對確保道路使用者安全十分重要,因此運輸署於去年六月已成立專家小組,檢視《道路交通(駕駛執照)規例》(第374B章)所指明的疾病或身體傷殘、現行體格檢驗證明書的內容,以及司機的體格檢驗安排等。

            現時《規例》訂明,年滿70歲或以上人士在申請駕駛任何種類汽車正式駕駛執照時,必須提供一份由註冊醫生所填寫及簽署的體格檢驗證明書,列出包括視力、精神狀況、骨骼及肌肉系統、平衡與協調及聽覺等檢查結果,以證明申請人的健康狀況適宜駕駛及控制該種類車輛。近來有傳媒引述消息指,專家小組將建議的士、小巴司機等商用車執照司機續牌體檢年齡由70歲降至65歲,並須一年一檢,又會收緊驗眼安排,及列明裝有植入式心臟除顫器的司機不可駕駛商用車輛,預料明年上半年立法。

            消息一出,引來社會熱列討論,特別是有切身關係的運輸業界。有商會指出,現時有3成的士司機為65歲以上,除了擔心以後每年要支付體檢費用將加重司機負擔之外,更憂慮是萬一「肥佬」不能續牌,生計會大受影響,行內人手短缺問題會更為嚴峻。多位業界代表均指出,整個行業最少仍欠缺2至3成人手,常常「有車無人開」,因此需要吸納退休巴士司機,導致司機年齡普遍較高。新方案下,部分年長司機為保生計,有機會鋌而走險,轉為駕駛非法「白牌車」。

            即使如何注重健康的人,隨著年齡增長,視力、聽力和反應時間均會逐漸下降,有長期或隱藏病患的風險亦會有所增加。身體機能衰退,無可避免會影響駕駛安全,並不是單憑擁有數十年駕駛經驗便能彌補的狀態。因此,本會認同必須有完善可靠的評估機制,以確保年長司機的健康狀況仍然適合及有能力安全駕駛,才能保障乘客及其他道路使用者的安全。政府或可考慮為需要參加體檢的司機提供資助,以減輕他們的財政負擔。

        本會明白及理解業界面對的困境,政府亦一直關注運輸業司機人手短缺及老齡化的問題,運輸及物流局正積極檢視業界人力資源的最新情況,並考慮各項措施。有傳媒報道政府計劃參考「院舍輸入護理員特別計劃」,毋須經勞工顧問委員會審批下,輸入500名外勞小巴司機,另外亦會輸入旅遊巴司機,業界初步亦沒有太大反彈。本會認為適當及有限度地輸入外勞,無疑可以解決業界燃眉之急,亦不會對本地司機的飯碗有太大影響。最重要是此舉能令公共運輸服務維持正常運作,乘客能享用有效率的服務。然而,乘客及其他道路使用者的安全絕對不能妥協,當局必須從多方面規管外勞司機,例如他們須參加駕駛課程及考取香港車牌,路試考核標準須與香港駕駛考試一致等;另一方面,亦需妥善解決輸入外勞可能帶來司機與乘客溝通上的問題。此外,重組部分客量低的專線小巴及巴士綫,亦有助紓援人手壓力。

        長遠而言,改善及提升運輸業界的工作環境及專業形象,才能夠吸引更多新血投身行業,解決青黃不接及司機老齡化問題,為行業帶來生氣。要從根本改善運輸業的質素,政府去年建議引入多項措施,包括「的士車隊管理制度」、的士司機違例記分制及監管司機質素等,本會表示歡迎,並期望相關措施能夠盡快落實,為乘客及道路使用者提供安全保障,為消費者提供專業和優質的運輸服務及多元化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