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慎用抗生素減低細菌產生耐藥性的風險

慎用抗生素減低細菌產生耐藥性的風險

本港坊間常俗稱抗生素(antibiotics)為消炎藥或特效藥,彷彿是只要出現發燒、發炎等徵狀,服食抗生素便必定藥到病除。其實這只是個誤解,實際上並非患任何病都適合服用抗生素。然而,濫用抗生素卻增加細菌產生耐藥性的機會,降低了抗生素的效用,長此下去,將有更多難以治療的細菌感染出現。因此,消費者應多認識抗生素耐藥性的問題,切勿胡亂使用抗生素,防止惡菌擴散。

甚麼是耐藥性?

「抗生素耐藥性」是指細菌出現基因變異,令原本有效殺滅或抑制它們生長的抗生素變為無效。如果某品種細菌對多類常用的抗生素都產生耐藥性時,便屬於「多重耐藥性細菌」。

一般細菌在短時間便可繁殖出新一代,而當中往往伴隨著一些基因突變,有機會令細菌產生出耐受抗生素的基因。如果細菌適應了抗生素的藥性並在有抗生素的環境下存活及繁殖,耐藥性便會出現。此外,細菌之間可透過接合而交換基因,具備耐藥性資料的基因可經此途徑在細菌群中散播。

 

因此,耐藥性可以說是隨著細菌的基因變化而逐漸產生的一種自然現象,即使在正確使用抗生素的情況下亦無可避免。然而,不當和過度使用抗生素,例如錯誤以抗生素治療病毒感染(常見的例子有傷風和流感),對食用動物濫用抗生素,都會加劇和加快耐藥性問題。香港醫學會會長蔡堅醫生指出,多次重複服用同一種抗生素,或每次服用抗生素的療程太長,都較易引致耐藥性細菌品種的出現。

 

耐藥性細菌一般透過進食或接觸帶菌或受感染的動物、食物、人類或被污染的環境傳播。抗生素耐藥問題不受地域限制,能在動物和人類之間互相傳播。

耐藥性問題若不改善,現時有效的抗生素將會逐漸失效,受到細菌感染會因藥性失效而需要更長時間才能康復,如果受細菌感染的人自身的抵抗力不足,體內的感染會持續,甚至擴散至身體其他部位,並增加傳染他人的風險。對體弱的人士尤其危險,甚至可致命,例如糖尿病患者常會出現下肢潰爛,如受到細菌感染便相當危險;又例如器官移植涉及創傷的醫療程序包括進行手術,傷口感染便會增加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