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多用途消毒噴劑是否有效?不同因素影響效果

新冠疫情繼續在全球肆虐,確疫及死亡個案每日增加,病毒並在一些國家出現變種的情況。疫情下除了戴口罩、勤洗手、以酒精搓手液消毒外,坊間亦出現了多種聲稱用途廣泛,無需經過稀釋或過水,可以即開即用的殺菌消毒噴劑,普遍聲稱產品既可作環境和物品消毒用途,亦可以用於消毒雙手甚至空氣。為了保障自己和家人健康,不少消費者不惜大灑金錢來購買該些產品。

 

本會測試了15款多用途殺菌消毒噴劑樣本,每瓶/ 每套装售價由$88至$798,評估各樣本的殺菌和消除病毒的表現外,亦檢測樣本有效氯成分的濃度和酸鹼值,及評估相關成分在配方中的穩定程度。希望為消費者提供防疫資訊,亦提醒大家正確使用相關消毒劑的方法和步驟!

測試結果

為了解各樣本在使用和儲存期間的化學特性,本會委託的化驗所技術人員會在3個時段抽驗各樣本溶液,分別是(1)打開未經使用包裝完好的新產品時(T0);(2)自樣本打開後,經過模擬使用及放置在試驗環境中保存至第7日時(T7);以及(3)自樣本打開後在試驗環境中保存至第14日時(T14)(詳細的產品穩定性試驗方法「3款樣本穩定性較遜色」一段)。

 

在打開包裝完好未經使用的新產品時(T0),9款次氯酸樣本中,有8款檢出有效氯,濃度由50mg/L至230mg/L不等,差異頗大,以「iPOSH」(#1)檢出的有效氯濃度最高;另外「K-clean」(#2)、「日本叮叮」(#3)、「白因子」(#4)、「安速癒」(#5)和「HYGINOVA」(#6)等樣本所檢出的有效氯濃度都超過100mg/L。而「JcoNAT」(#7)和「美滴樂」(#8)檢出的濃度分別只有64mg/L和50mg/L。餘下「AMOFIA」(#9)的有效氯濃度則低於檢測限值(50mg/L)。而二氧化氯樣本中,只有「SanitCare Plus+」(#10)和「TOAMIT」(#12)2款檢出有效氯,濃度分別為660mg/L和160mg/L;「潔易淨」(#11)則未有檢出有效氯。

 

而樣本打開後經模擬使用及保存至第7日時(T7),「美滴樂」(#8)樣本中的有效氯已下降至檢測不到水平。若與未經使用包裝完好的新產品的濃度作比較,「K-clean」(#2)、「HYGINOVA」(#6)、「JcoNAT」(#7)和「TOAMIT」(#12)於第7日的有效氯濃度維持不變。至於樣本#1、#3、#4、#5和#10等樣本中的有效氯濃度則呈下降趨勢,下降幅度由約4%至9%,當中以「日本叮叮」(#3)、「白因子」(#4)和「安速癒」(#5)的下降幅度較顯著。

 

直至經模擬使用及存放至第14日(T14),樣本#4和#5的有效氯濃度持續下降。與打開未使用過的新產品比較,存放至第14日時,相關樣本的有效氯濃度已經下降了約15%至20%,但有效氯濃度仍然維持在100mg/L以上。

 

然而二氧化氯樣本未必以有效氯作為主要有效成分,所得的相關數據只供參考。另一方面,「彩豐」(#13)、「貝達安」(#14)和「AQ」(#15)在該3個時段都沒有檢出有效氯,估計這3款樣本都不是採用氯化合物作為有效成分的殺菌消毒產品。

3款次氯酸樣本有效氯濃度遜聲稱

說明含有次氯酸的樣本中,8款在其標籤標示或於網頁說明其所含次氯酸的濃度,由50ppm至最高210ppm不等(相等於50mg/L-210mg/L)。若以打開新產品時(T0)量度所得的試驗結果作比較,「iPOSH」(#1)和「安速癒」(#5)檢出的有效氯濃度符合其說明所指水平;而「HYGINOVA」(#6)和「美滴樂」(#8)檢測所得的有效氯濃度亦符合相關聲稱濃度範圍中較低的數值。

 

而「K-clean」(#2)和「日本叮叮」(#3)都聲稱其次氯酸濃度為200ppm,惟是次檢測發現樣本檢出的有效氯濃度分別為160mg/L和110mg/L(相等於160ppm和110ppm),與聲稱所指數值分別相差20%及45%。而「AMÓFÌA」(#9)說明其有效成分為50ppm次氯酸,但是次檢測結果顯示該樣本的有效氯濃度低於檢測限值(50mg/L)。

 

3款次氯酸樣本檢出的有效氯濃度低於其標示或說明,有機會與次氯酸不穩定的特性有關。

參考內地《含氯消毒劑衞生要求》GB/T 36758-2018的檢測方法,評估樣本在25℃情況下溶液的酸鹼值。試驗結果顯示,在打開新產品時(T0),次氯酸類樣本的酸鹼值由pH3.9至pH7.3不等,屬弱酸至中性。而二氧化氯類樣本的酸鹼值差異較大,「潔易淨」(#11)屬偏強酸性(pH2.4);而「SanitCare Plus+」(#10)則屬偏鹼性,酸鹼值為pH9.4。3款標榜含植物成分樣本的酸鹼值則由pH4.4至pH7.7,屬弱酸性至中性。

 

樣本中,4款說明產品的酸鹼值範圍,當中「美滴樂」(#8)在新打開樣本時檢出的酸鹼值為pH3.9,並不在其說明酸鹼值範圍(pH5.0-6.5)內,其餘樣本#2、#4和#7在新打開時檢出的酸鹼值都符合聲稱。

 

香港醫學會會董及皮膚科醫生陳厚毅提醒,若消毒液的酸鹼值過分極端(即過酸或過鹼),經由皮膚接觸都有機會造成刺激。對皮膚較幼嫩人士而言(如幼童),若每日重覆及長時間接觸強酸或強鹼物質,刺激皮膚的機會或會較高。此外,由於使用消毒劑期間,眼睛和呼吸道都有機會接觸到消毒劑,強酸或強鹼產品也有機會造成輕微至中等程度的刺激反應。長期經由呼吸吸入消毒劑更有機會增加哮喘病發的機會。

本會參考內地《消毒劑穩定性評價方法》GB/T 38499-2020(下文稱《評價方法》)來評估各款殺菌消毒劑樣本在打開使用後有效成分的穩定程度。

 

儘管《評價方法》原意並不在於評價消毒劑在打開使用後的穩定性,不過,為了解這些較新式消毒劑產品在實際使用期間能否保持穩定,故此是次試驗自樣本打開進行試驗開始,技術人員會每日經由各樣本噴嘴噴出2毫升溶液,以模擬每日使用消毒液的情況,用較接近實際使用時的情況來評估產品配方在試驗期內的穩定性。樣本存放環境的溫度為30℃±2℃以及相對濕度維持在65%±5%。在3個於不同時段抽取溶液以檢測各樣本的有效氯濃度和pH值。

 

12款氯/氯氧化合物類殺菌消毒劑樣本中,「iPOSH」(#1)、「K-clean」(#2)、「JcoNAT」(#7)和「SanitCare Plus+」(#10)的配方穩定性較高,在14日試驗期間,溶液中有效氯濃度的變化少於5%,pH值變化亦不大。

 

相反,「白因子」(#4)和「安速癒」(#5)2款樣本中有效成分濃度在試驗期內變化較大,存放至第14日時,樣本瓶內溶液的有效氯濃度與剛打開樣本使用時比較,下降了約15.4%至20%。而「日本叮叮」(#3)的溶液在存放至第14日所檢出的有效氯亦較剛打開時下降了9.1%。此外,在14日的試驗期間,「白因子」(#4)樣本溶液的酸鹼值變化較大,其pH值由開始時的pH6.1至存放至第14日時變為pH4.3,變化較顯著。故此,這3款樣本在配方穩定性表現評分相對較低。當中「安速癒」(#5)用半透明膠瓶子盛載,估計產品包裝有機會是影響產品穩定性的原因之一。

 

至於3款標榜含植物成分的樣本,由於全部沒有檢出有效氯,而且樣本具體的有效成分不明,故此該等樣本的配方穩定性只能以試驗期間pH值的變化來評估。而這3款樣本溶液的pH值於試驗環境中經存放至第14日的變化不大。

按照產品說明的用法,大部分樣本都說明既可消毒雙手又可作環境消毒,當中普遍無指示使用者需要先清潔欲進行消毒的表面或物件;而一般消費者亦期望消毒產品可於短時間內發揮有效的消毒作用。參考歐洲化學品管理局(ECHA)就試驗消毒用品的相關指引,如果產品說明須在消毒前先進行清潔程序,可用低污染物情況進行試驗,否則亦可採用「污穢條件(dirty conditions)」來試驗衞生搓手和表面消毒產品。綜合上述原因,本會是次試驗參考歐洲標準-化學消毒劑和防腐劑定量懸液試驗方法EN1276:2019,比較各消毒劑樣本溶液在含有指定濃度蛋白類干擾物(稱為「污穢條件」)情況下,經過1分鐘作用時間,分別殺滅大腸桿菌K12(Escherichia coli K12)和金黃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兩種試驗細菌的效能,而試驗是以全新的樣本進行。

 

每組試驗溶液中,在消毒劑樣本加入已知濃度的微生物試驗懸浮液,以及用牛血清蛋白液(bovine albumin)製成的有機干擾物,製備成含有80%(v/v)濃度消毒劑和每公升3克有機干擾物的試驗溶液。當中的有機干擾物是用作模擬日常生活中雙手或環境表面可能沾有的污垢。

 

在20℃的試驗環境下,將消毒劑樣本溶液與試驗微生物懸浮液混和及放置1分鐘後,技術人員會在溶液中加入適當的中和劑(neutralizer),以終止消毒劑樣本溶液中有效成分殺滅或抑制試驗細菌的作用。經培養後,數算存活的試驗細菌數量,並計算試驗細菌的減少幅度,以細菌殺滅率(kill rate,以百分比計算)說明。

10款樣本殺菌效能理想

試驗結果顯示,8款樣本包括「iPOSH」(#1)、「K-clean」(#2)、「日本叮叮」(#3)、「白因子」(#4)、「安速癒」(#5)、「HYGINOVA」(#6)、「SanitCare Plus+」(#10)、「AQ」(#15)對付2種試驗細菌包括大腸桿菌K12和金黃葡萄球菌的殺滅率都超過99.999%,殺菌表現突出。而樣本#13和#14對付兩種試驗細菌的殺滅率都超過94%以上,殺菌表現亦算不錯。

 

餘下的5款樣本包括「JcoNAT」(#7)、「美滴樂」(#8)、「AMÓFÌA」(#9)、「潔易淨」(#11)和「TOAMIT」(#12)殺菌表現則稍遜,未能同時有效對付大腸桿菌K12和金黃葡萄球菌。當中樣本#7儘管殺滅金黃葡萄球菌效果不錯,但卻未能有效殺滅大腸桿菌K12,殺滅率只有約62.8%。而兩款說明以二氧化氯為主要成分的樣本包括「潔易淨」(#11)和「TOAMIT」(#12)的殺菌表現強差人意,對付2種試驗細菌的殺滅率只有28%以下。

部分樣本未能殺滅99.9%試驗細菌3款殺菌率與聲稱差異較大

樣本中,「K-clean」(#2)、「日本叮叮」(#3)、「白因子」(#4)、「安速癒」(#5)、「HYGINOVA」(#6)、「JcoNAT」(#7)、「美滴樂」(#8)、「SanitCare Plus+」(#10)、「潔易淨」(#11)、「彩豐」(#13)、「貝達安」(#14)和「AQ」(#15)等12款說明殺菌率達到99.9%至100%不等。

 

不過,按本會是次殺菌效能試驗結果顯示,上述12款樣本中,以樣本#2、#3、#4、#5、#6、#10和#15等7款在兩種試驗細菌的殺菌試驗都達到如其聲稱所指的殺菌率或以上的表現。

 

「彩豐」(#13)和「貝達安」(#14)雖然可以如聲稱殺滅超過99.999%大腸桿菌K12,但對付金黃葡萄球菌的殺菌率則稍遜於其聲稱。餘下「JcoNAT」(#7)、「美滴樂」(#8)和「潔易淨」(#11)在試驗所得的殺菌率與聲稱所指的差異較大。

 

是次試驗所得的殺菌率與產品聲稱不同,或與廠商試驗條件不同有關,本會建議產品供應商在標籤清楚說明其試驗詳細資料,讓消費者了解其試驗方法,以評估試驗環境與實際使用環境的差異。

不少消費者選用殺菌消毒噴劑都期望產品既可以在短時間內有效殺滅細菌,同時亦有效消除病毒。由於部分樣本說明產品可供診所、院舍、醫院甚或醫療區域使用,故試驗參考了歐洲標準-化學消毒劑和防腐劑(供醫療範圍使用)定量懸液試驗方法EN14476:2013+A2:2019,比較各消毒劑樣本溶液在含有指定濃度有機干擾物(稱為「污穢條件」)情況下,經過1分鐘作用時間,消減人類腺病毒5型(Adenovirus type 5)這種較難對付的試驗病毒的效能。試驗同樣以新打開的樣本進行。

 

每組試驗溶液中,在消毒劑樣本中加入已知濃度的病毒試驗懸浮液,以及有機干擾物,製備成80%(v/v)消毒劑濃度及含有3g/L牛血清蛋白液和3ml/L羊紅血細胞(sheep erythrocytes)的試驗溶液。

 

各試驗溶液混和後會置於水浴中(維持約20℃)放置1分鐘,隨後技術人員會抽取指定分量的試驗溶液與冰冷媒介(ice-cold maintenance medium)並放入冰浴(ice bath)中,以終止消毒劑樣本溶液中有效成分抑制試驗病毒的作用。技術人員將已經過冷凍處理的試驗溶液稀釋並開始培養。隨後,以病毒滴度(virus titres)的檢定方法,來評估病毒在接觸試驗消毒劑樣本後病毒感染性的減少幅度。

個別樣本消除腺病毒表現理想

樣本中,「K-clean」(#2)在削弱腺病毒感染力的表現突出,經過1分鐘接觸時間後,試驗病毒在接觸消毒劑樣本後病毒感染性(viral infectivity)減少了超過99.99%,接近完全抑制試驗病毒的活性;而腺病毒接觸「iPOSH」(#1)樣本後其感染性亦有99.95%減幅,消除試驗病毒感染力表現亦十分理想。

 

此外,「日本叮叮」(#3)、「白因子」(#4)、「安速癒」(#5)和「JcoNAT」(#7)對付腺病毒的表現亦算不錯,在接觸消毒劑樣本1分鐘後病毒的感染性下降了85.21%至96.2%不等。「美滴樂」(#8)和「彩豐」(#13)對試驗病毒的感染性都有超過74%減幅。而試驗病毒接觸「HYGINOVA」(#6)和「貝達安」(#14)樣本後,具感染性病毒數量的減幅也有超過60%。餘下5款樣本消除試驗病毒的表現相對較遜色。

3款樣本未能於短時間內 有效對付試驗病毒

在存有有機污染物的試驗情況下,「SanitCare Plus+」(#10)、「TOAMIT」(#12)和「AQ」(#15)未能於短時間內有效對付試驗病毒。經過1分鐘作用時間後,樣本#10和#12對於腺病毒的感染能力完全沒有影響;而腺病毒在接觸樣本#15後病毒的感染性則只下降了18.72%,對試驗病毒的消毒效果亦未如理想。

 

樣本中,「日本叮叮」(#3)、「白因子」(#4)、「安速癒」(#5)、「HYGINOVA」(#6)、「JcoNAT」(#7)、「美滴樂」(#8)、「SanitCare Plus+」(#10)、「彩豐」(#13)和「貝達安」(#14)合共9款樣本在包裝或其網頁資料說明產品可以對付99.9%至99.999%病毒。

 

當中「安速癒」(#5)、「美滴樂」(#8)、「SanitCare Plus+」(#10)和「貝達安」(#14)的說明中提及其消毒效能分別針對流感病毒(如H1N1、H3N2和H7N9),甚或新型冠狀病毒。

 

至於「日本叮叮」(#3)、「白因子」(#4)、「JcoNAT」(#7)和「彩豐」(#13)的標示未有說明其聲稱所指的消毒效用是針對哪類病毒,消費者容易理解為產品對不同類型的病毒都有相同或類似的消除功效。

 

是次試驗中,本會以腺病毒進行試驗來評估各殺菌消毒劑樣本對付新出現病原體的預期功效,如果消毒劑產品可以有效對付腺病毒,理論上亦可以有效對付所有包膜病毒(如新型冠狀病毒)。若產品供應商是以較容易用化學消毒劑對付的包膜病毒進行試驗,其所得的結果便不能與本會是次試驗的結果作直接比較。

為什麼採用腺病毒來進行消除病毒感染力效能試驗?

美國環境局(USEPA)在2016年公布一份有關對付新病毒病原體聲稱的指引文件指出,病毒大致分為細小非包膜病毒(small non-enveloped viruses)、大型非包膜病毒(large non-enveloped viruses)和包膜病毒(enveloped viruses)三個組別。當中以非包膜病毒較難用化學消毒劑來對付。如果某個產品可以有效對付非包膜病毒(如腺病毒),理論上應該可以對付任何包膜病毒(例如新冠病毒(SARS-CoV-2))。加上腺病毒和新冠病毒都可能經由飛沫(droplets)和接觸受污染的物件(contaminated fomites)來傳播。故此,本會以腺病毒進行試驗以評估消毒劑樣本對付新出現病原體的預期功效(anticipated efficacy)。

 

香港大學感染及傳染病中心總監何栢良醫生認為,以新型冠狀病毒進行試驗有一定危險性,技術上亦相對困難,故不適合作一般試驗用途。如以較難消除的病毒進行試驗來評估消毒產品對付新冠病毒的預期功效,所得的結果對消費者同樣有參考價值。而從細小非包膜病毒、大型非包膜病毒或包膜病毒中選取有代表性的病毒進行試驗,亦是國際通常做法。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雙手、環境和物件表面有機會同時接觸多於一種,甚至多種細菌以及病毒。是次試驗在實驗室環境下以特定條件,對試驗各款消毒劑樣本於兩種試驗細菌和一種試驗病毒的殺滅、抑制或消除效能,當中每組試驗設置只能評估樣本對付單一病原體的情況。結果只反映樣本在該試驗條件下的殺菌或消除病毒表現,而實際使用時的殺菌及消除病毒效果則會受多個外在因素所影響,例如消毒噴劑用量、噴灑距離、作用時間的長短、施用方法、物件表面材質等,都有機會嚴重影響消毒劑的實際殺菌和消毒效能。而且,試驗結果亦只反映產品在新打開使用時的情況,而產品的消毒效能有機會隨著開封、使用和存放而逐漸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