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消费与借贷问题
消委会一直高度关注年轻消费者的消费模式及理财观念,去年发表研究报告,发现有网购的受访者中,平均每10天便会网购1次,平均网上消费—香港消费者态度、营商手法及法律保障的研究每次消费达790元,最多人购买的是衣饰。当中以年轻成年人参与网购的比率最高,25至34岁的年龄层中,有46%曾经网购。
而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旗下的投资者教育中心亦于2014年公布有关港人借贷行为的研究,结果显示香港市民个人借贷最普遍的原因是购买自己喜欢的东西(28%)及消闲娱乐的花费(17%),加上支付旅行开支(10%),可见消费购物占个人借贷原因达55%。这些数字,反映吃喝玩乐会容易导致过度消费,增加借贷需要。
而针对年青人债务问题,今年4月另一项调查则显示,500位受访在职年轻人士(18至29岁)中,31%曾于过去一年背负债务,平均欠款额达37,000元。大部分年轻人(88%)拥有信用卡,但约五分一未能每月全数还款,平均信用卡债务达20,000元,付上高昂的借贷利息。
消委会总干事黄鳯嫺表示:「近年网购及电子钱包日益普及,年青一代消费购物倍感便捷。加上市场上的贷款产品及广告大行其道,往往鼓吹『先行乐,后还款』,将过度消费及欠卡数的问题淡化,再鼓励消费者借贷套现还卡数及继续挥霍,容易令人觉得『先使未来钱』和借贷度日只是平常事。」
总干事强调:「科技带来便捷的同时,亦令年轻人的借贷问题加剧,例如早前就有手机贷款应用程式推出,只要透过程式便可即时知道批核结果,一小时便可将贷款过数至申请人的银行户口,最高贷款额可达数十万元,但却忽略了借钱『容易』还款难的问题。」
不少财务中介会以「清卡数」或「债务重组」作招徕,吸引年轻人借贷套现,从中收取高昂手续费。消委会提醒消费者,切勿受贷款推广影响,盲目借贷消费,一旦债务缠身,最终可致破产。届时除了破产期间受约束及不能担任公司董事或参与业务管理外,亦会影响以后的个人信贷纪录,包括可能影响日后的物业按揭、信用卡审批,甚至部分与金钱、执法相关的职业,例如纪律部队、银行、律师及地产代理等,求职时亦有可能要求审核求职者的个人信贷纪录。
3 套短片揭示糖衣陷阱
是次教育短片透过年轻人最经常接触的网络媒体发放,更有效向年轻人传递理性消费的讯息,并建立负责任的理财观念。短片于11月分阶段发放。
- 短片一 : 「借贷惊吓恶果-胆小勿看」(11月2日推出)
讲述网购成瘾和过度借贷,引发的连串恶果,包括为个人带来精神压⼒、与家⼈关系破裂等。
- 短片二 : 「借贷糖衣陷阱-借钱中介」(11月14日推出)
揭露财务中介表面协助贷款人解决资金紧绌的窘境,但实际榨取高昂手续费,加剧事主债务负担。
- 短片三 : 「拒绝借贷诱惑-借钱电话」(11月24日推出)
透过大学生群的KOL(Key Opinion Leader)以风趣幽默的方式,应对日常经常收到借钱来电,并向借钱来电说不,拒绝借贷诱惑。
理性消费与负责任借贷
消委会强调,不应以借贷来满足消费购物的欲望。无论消费或借贷,必须按自己的财政状况、实际需要和还款能力考虑,三思而后行,避免过度消费或过度借贷。
如有需要借贷,可直接联络银行或其他财务机构;准时偿还贷款,免累积以倍数计的利息或财务开支,最终难以偿还;
不可单信宣传推广的利率,留意附加条款、手续费和额外费用;
了解放债人身分,可致电相关银行热线或财务机构核实,或可透过公司注册处网页查阅「持牌放债人」及其委任之财务中介名单;
如有债务问题,应尽速处理,可向社会福利署或社会上的志愿机构寻求协助或辅导服务,或可直接向银行或持牌财务公司查询贷款计划,以免问题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