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随身空气净化机置于细小密封空间仅发挥有限作用 除菌及除空气污染物表现逊色勿视作健康护身符

  • 2020.09.15

在2019冠状病毒病的疫情下,声称可以抗菌及净化空气,可挂在颈上的随身负离子空气净化机大行其道,不少人以为挂着一机在身便能安枕无憂。然而,消费者委员会测试10款随身负离子空气净化机,发现样本即使于细小密封的空间使用,无论是除菌或是去除空气污染物的功效也有限,测试将样本置于细小密封空间操作长达1小时,所有样本的除菌率亦只有约7至8成,除菌表现令人失望。8款样本仅取得2.5分或以下(5分最高),其馀2款亦只获得3分。

另一项去除PM2.5污染物(直径2.5微米或以下的颗粒物)的测试中,更有6款样本只取得最低的1分,最高分的2款样本亦只获得3分。样本放置于细小的密封空间操作长达2小时,6款样本的PM2.5去除率不足15%,表现令人甚为失望。消委会强调,这类随身负离子空气净化机在实际环境下,无论除菌或消减空气中污染物的功效均成疑,消费者切勿盲目依赖,以为佩戴后可以完全阻隔细菌及污染物,反而对勤洗手和正确佩戴口罩等其他基本防疫措施掉以轻心。

这类随身负离子空气净化机均不设过滤器,声称可以产生负离子,令空气中的污染物微粒带负电荷,并与其他污染物微粒互相吸附,以增加重量,继而沉降或依附到其他物件表面,从而净化空气。不过,这些沉降或依附到周围物件表面的污染物容易随空气流动,重新在空气中浮动,有机会造成二次污染。另外,消费者如触摸沾有污染物的物件表面,再触摸口、鼻或眼睛,亦会有受感染的风险。

是次测试的10款随身负离子空气净化机,售价由$598至$1,698,声称来自中国、台湾、日本及韩国,总评分介乎1.5至3分。测试项目包括臭氧浓度、负离子浓度、除菌能力,以及去除PM2.5(即微细的悬浮粒子,是空气中常见的污染物,主要来自汽车废气,能深入人体肺部影响健康)的能力。

10款样本所产生的负离子浓度极为参差,介乎每立方厘米2,000至660,000个,相差最多近330倍。测试结果显示,产生负离子浓度较低的样本其除菌及除PM2.5效能普遍亦较低。

除菌测试将样本放置于细小的1.5立方米(若以一般房间高度2.5米换算,约相当于面积0.6平方米即6.5平方呎的细小房间)、空气中喷洒了金黄葡萄球菌的密封测试舱内。样本操作15分鐘后,量得除菌率介乎64.9%至74.9%。即使操作长达1小时后,表现最佳的样本的除菌率亦仅约8成。消委会提醒,即使在细小密封空间的测试环境中,所有样本均未能在长达1小时的时间内彻底去除细菌,在实际环境下,若用户身处室外活动时,甚至空气中细菌量较多的环境,实不足以保障其免受细菌的侵袭。

测试亦评估各样本的PM2.5污染物去除率。各样本在细小的3立方米(若以一般房间高度2.5米换算,约相当于面积1.2平方米即13平方呎的细小房间)密封测试舱内,操作30分鐘后,量得PM2.5去除率由2.0%至53.1%,当中6款样本的PM2.5去除率更不足5%;即使操作达2小时,该6款样本的PM2.5去除率亦不足15%。评分较高的2款样本,亦需时长达2小时才能在细小的密封测试舱内达致90%以上的PM2.5去除率。

洁净空气量(CADR)数值愈高代表产品的净化能力愈好。测试将样本置于3立方米的密封测试舱内操作20分鐘,量得去除空气污染物PM2.5的洁净空气量,介乎每小时0.2至4.2立方米。至于一些专为放于车厢内使用而设计的小型空气净化机,机身较大,兼配备过滤器,其除颗粒物CADR值往往高于每小时20立方米。儘管两类产品的设计不同,但消费者可大致量化相关产品在洁净空气量方面可能存在的差距。

消费者必须注意,与细小密封而且没有持续污染源的试验环境相比,日常生活的开放环境实存在更多变数,这类随身负离子空气净化机的成效亦会更逊色,相关限制包括:

- 当室外有风时,风会将净化机产生的负离子吹离用户,令净化功能减弱或丧失净化效果;

- 净化机净化空气需时,污染物却又无处不在,如在室外会随汽车、吸烟人士等持续排放;

- 至于室内环境,例如巴士或地铁车厢、商场或办公室等,污染物亦可能随空气流动而持续飘近用户,加上用户并非固定停留在细小的密封场所内,净化机产生的效果自然比测试更差;

- 即使可产生净化效果,污染物亦可能会沉降或依附在皮肤及衣物表面,容易随空气流动而重返空气中,出现二次污染;

- 普遍使用负离子技术作空气净化较适合用于放置在室内的净化机,例如医疗环境中减低病菌在空气中的传播能力或家居中加快灰尘的沉降率。

消委会强调,随身负离子空气净化机不能取代口罩等防疫装备。公众要预防疾病、防範感染,必须时刻保持个人及环境衞生,正确佩戴口罩,并与他人保持适当的社交距离,才能更有效保障健康。

消费者委员会保留所有关于《选择》月刊及网上《选择》的权利(包括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