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刺身测试:逾半吞拿鱼甲基汞超标 1款吞拿鱼检出寄生虫及虫卵 另有1款三文鱼含寄生虫

  • 2019.04.15

 

刺身是不少消费者的心爱食物。消费者委员会的测试发现,50款刺身样本中,有49款(98%)都含有重金属甲基汞(methylmercury,即水银的有机化合物),当中19款吞拿鱼刺身样本中,有10款的甲基汞含量超出本港法例汞含量标准,最多超标近2倍,以检出甲基汞最高的含量计算,育龄妇女每周进食6片便超出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JECFA)建议的可容忍摄入量。同时,1款吞拿鱼及1款三文鱼样本,均分别找到寄生虫,前者更同时检出虫卵,消委会呼吁市民食用刺身前要慎重考虑健康风险,而当局则应严格执法,确保食物安全。

是次测试包括19款吞拿鱼及31款三文鱼刺身样本,分别从餐厅、超级市场及外卖店购入,检测各样本的品种、是否有寄生虫及虫卵、重金属及兽药残余含量。

在重金属测试中,19款吞拿鱼样本全部检出甲基汞,含量由每公斤含0.31至1.48毫克不等,根据《食物搀杂(金属杂质含量)规例》,所有在本港发售的固体食物,不可含有超过0.5毫克的汞,是次的吞拿鱼样本中,共有10款样本超出此标准6%至196%不等。至于三文鱼,除1款样本外,其余30款都检出甲基汞,含量由0.013至0.14毫克不等,全部未有超标。

按粮农组织/世卫组织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JECFA)的建议,每人暂定每周可容忍摄入量为每公斤体重1.6微克甲基汞。如以1名体重60公斤的计划怀孕的妇女为例,每周摄入甲基汞上限为96微克,以是次样本中甲基汞最高的含量1.48毫克计算,每片刺身(假设每片重12克)便含有17.8微克的甲基汞,即每周进食6片刺身便会超出上限。

汞可损害人体的神经系统,尤其是发育中的脑部,因此孕妇、计划怀孕的妇女和幼童,宜避免进食甲基汞含量可能较高的鱼类,当中包括体型较大或捕猎性鱼类。虽然人体会自然排出甲基汞,但由于过程缓慢,需时可能超过1年才可令体内的甲基汞含量大减,计划怀孕的妇女应在最少1年前,开始避免进食甲基汞含量高的鱼类,以免影响胎儿。

除重金属外,分别有1款吞拿鱼及1款三文鱼样本,检出寄生虫,2款样本检出的均属线虫,其中吞拿鱼样本更同时检出虫卵,但由于检出的虫及虫卵已经化学处理及数量太少,不足以再进行基因检测,所以未能确定所属品种,加上发现时线虫已没有蠕动,故此不能确定是否活虫。

食用未经煮熟的海鱼有机会感染海兽胃线虫,如感染胃部,患者会在进食1至12小时内出现腹痛、恶心、呕吐等征状,亦有机会感染小肠,患者在5至7日内有腹痛,更可能令患者出现过敏反应。

根据食品法典委员会的《鱼和鱼制品操作规范》,如果鱼肉用作生食,须先在-20°C冷冻7天或-35°C冷冻20小时,便可杀死寄生虫,效果与煮熟食物时杀死寄生虫相同。大部分刺身,尤其是吞拿鱼,由于低温冷冻可保存肉质,因此都会经过此冷冻程序,但值得消费者留意的是,冷冻不能杀死病毒及细菌,未煮熟的鱼类和贝壳类海产,属高风险食品,生吃可能会感染弧菌、沙门氏菌、诺如病毒和甲型肝炎病毒等。

在品种鉴定方面,31款的三文鱼样本中,有1款被检出属于虹鳟,另外30款则为大西洋三文鱼,虽然虹鳟与三文鱼同属于「鲑科」鱼类,但前者大部分的时间在淡水生活,后者则主要在海洋生活。售卖该虹鳟样本的食肆,在中文餐牌标示该款刺身为「银三文鱼」,与所属品种有出入。

至于19款吞拿鱼样本,全部被鉴定为吞拿鱼品种,但可分为5类,包括4款黄鳍、5款大眼、4款太平洋蓝鳍、2款北方蓝鳍及4款南方蓝鳍。蓝鳍吞拿鱼的售价较贵,根据日本农林水产省的资料,售价较黄鳍及大眼吞拿鱼高1至2倍。在是次的样本中,有1款在餐牌上的英文名称为「Bluefin Tuna」的样本,最后被鉴定为大眼吞拿鱼。消委会已将上述结果知会海关。

在鱼类体内的寄生虫一般难以用肉眼察觉,而食物本身会否含有过量重金属亦需要经化验才可知悉,消委会呼吁商户应确切执行法例规定的措施,以确保食物安全,当局亦应加强执法及巡查,以提升对市民健康的保障。

消费者委员会保留所有关于《选择》月刊及网上《选择》的权利(包括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