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刺身測試:逾半吞拿魚甲基汞超標 1款吞拿魚檢出寄生蟲及蟲卵 另有1款三文魚含寄生蟲

  • 2019.04.15

 

刺身是不少消費者的心愛食物。消費者委員會的測試發現,50款刺身樣本中,有49款(98%)都含有重金屬甲基汞(methylmercury,即水銀的有機化合物),當中19款吞拿魚刺身樣本中,有10款的甲基汞含量超出本港法例汞含量標準,最多超標近2倍,以檢出甲基汞最高的含量計算,育齡婦女每周進食6片便超出食品添加劑聯合專家委員會(JECFA)建議的可容忍攝入量。同時,1款吞拿魚及1款三文魚樣本,均分別找到寄生蟲,前者更同時檢出蟲卵,消委會呼籲市民食用刺身前要慎重考慮健康風險,而當局則應嚴格執法,確保食物安全。

是次測試包括19款吞拿魚及31款三文魚刺身樣本,分別從餐廳、超級市場及外賣店購入,檢測各樣本的品種、是否有寄生蟲及蟲卵、重金屬及獸藥殘餘含量。

在重金屬測試中,19款吞拿魚樣本全部檢出甲基汞,含量由每公斤含0.31至1.48毫克不等,根據《食物攙雜(金屬雜質含量)規例》,所有在本港發售的固體食物,不可含有超過0.5毫克的汞,是次的吞拿魚樣本中,共有10款樣本超出此標準6%至196%不等。至於三文魚,除1款樣本外,其餘30款都檢出甲基汞,含量由0.013至0.14毫克不等,全部未有超標。

按糧農組織/世衞組織食品添加劑聯合專家委員會(JECFA)的建議,每人暫定每周可容忍攝入量為每公斤體重1.6微克甲基汞。如以1名體重60公斤的計劃懷孕的婦女為例,每周攝入甲基汞上限為96微克,以是次樣本中甲基汞最高的含量1.48毫克計算,每片刺身(假設每片重12克)便含有17.8微克的甲基汞,即每周進食6片刺身便會超出上限。

汞可損害人體的神經系統,尤其是發育中的腦部,因此孕婦、計劃懷孕的婦女和幼童,宜避免進食甲基汞含量可能較高的魚類,當中包括體型較大或捕獵性魚類。雖然人體會自然排出甲基汞,但由於過程緩慢,需時可能超過1年才可令體內的甲基汞含量大減,計劃懷孕的婦女應在最少1年前,開始避免進食甲基汞含量高的魚類,以免影響胎兒。

除重金屬外,分別有1款吞拿魚及1款三文魚樣本,檢出寄生蟲,2款樣本檢出的均屬線蟲,其中吞拿魚樣本更同時檢出蟲卵,但由於檢出的蟲及蟲卵已經化學處理及數量太少,不足以再進行基因檢測,所以未能確定所屬品種,加上發現時線蟲已沒有蠕動,故此不能確定是否活蟲。

食用未經煮熟的海魚有機會感染海獸胃線蟲,如感染胃部,患者會在進食1至12小時內出現腹痛、噁心、嘔吐等徵狀,亦有機會感染小腸,患者在5至7日內有腹痛,更可能令患者出現過敏反應。

根據食品法典委員會的《魚和魚製品操作規範》,如果魚肉用作生食,須先在-20°C冷凍7天或-35°C冷凍20小時,便可殺死寄生蟲,效果與煮熟食物時殺死寄生蟲相同。大部分刺身,尤其是吞拿魚,由於低溫冷凍可保存肉質,因此都會經過此冷凍程序,但值得消費者留意的是,冷凍不能殺死病毒及細菌,未煮熟的魚類和貝殼類海產,屬高風險食品,生吃可能會感染弧菌、沙門氏菌、諾如病毒和甲型肝炎病毒等。

在品種鑒定方面,31款的三文魚樣本中,有1款被檢出屬於虹鱒,另外30款則為大西洋三文魚,雖然虹鱒與三文魚同屬於「鮭科」魚類,但前者大部分的時間在淡水生活,後者則主要在海洋生活。售賣該虹鱒樣本的食肆,在中文餐牌標示該款刺身為「銀三文魚」,與所屬品種有出入。

至於19款吞拿魚樣本,全部被鑒定為吞拿魚品種,但可分為5類,包括4款黃鰭、5款大眼、4款太平洋藍鰭、2款北方藍鰭及4款南方藍鰭。藍鰭吞拿魚的售價較貴,根據日本農林水產省的資料,售價較黃鰭及大眼吞拿魚高1至2倍。在是次的樣本中,有1款在餐牌上的英文名稱為「Bluefin Tuna」的樣本,最後被鑒定為大眼吞拿魚。消委會已將上述結果知會海關。

在魚類體內的寄生蟲一般難以用肉眼察覺,而食物本身會否含有過量重金屬亦需要經化驗才可知悉,消委會呼籲商戶應確切執行法例規定的措施,以確保食物安全,當局亦應加強執法及巡查,以提升對市民健康的保障。

消費者委員會保留所有關於《選擇》月刊及網上《選擇》的權利(包括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