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齐心「走塑」保健康助地球
倡自携餐具实践可持续消费

齐心「走塑」保健康助地球
倡自携餐具实践可持续消费

近期「走塑」成为全城焦点,新措施推行后,不单被传媒连日报道,更在网上掀起热议。网民纷纷发表「食评」,除了讨论塑胶餐具替代品的设计及耐用程度,亦对其安全度提出疑问。「走塑令」实施首日正值「世界地球日」,今年以「地球与塑胶」为主题,设定2040年减塑60%的减量目标,并倡议分阶段停止使用一次性塑胶制品,可见「走塑」已成为国际间的共识和重要政策。

编者的话

然而,3 年疫情,的确令环保工作「开倒车」。为了抗疫,市民不得不大量使用一次性塑胶制品。有国际海洋组织估算,香港有超过1亿个口罩于疫情期间流入海洋,释出至少88万亿粒微塑胶。虽然疫情已过,外卖自取、居家点餐却成为不少市民的「新日常」,每日每人每餐所使用的即弃塑胶餐具数量相当惊人。这类塑胶制品所释出的微塑胶,严重破坏自然生态系统之余,又会被海洋生物摄取,有机会导致死亡。另外,塑胶污染亦会随着食物键进入人体,有机会危害身体不同系统,孕妇及发育中的小孩尤为危险。

 

即使全球齐声要「绝胶」,塑胶在20世纪初问世时其实大受欢迎。1907年,世界上第一种化学合成塑胶「酚醛树脂」诞生,具有卓越的隔热和绝缘功能,而当时家庭电器需求很大,这种塑料能够制作轻巧的电器如收音机、电话等,带来划时代的变化。到了1926年,现在广为人知的合成「聚氯乙烯」(PVC)面世。由于它耐用又便宜,被广泛应用于衣饰、医疗、建筑材料等,彻底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却同时为环境带来深远祸害。塑胶难以分解,单单分解一支胶饮管最长要达200年;如使用焚化方法处理,塑胶加热时会产生有毒物质造成污染,就算在堆填区自然分解,其过程会释放温室气体,加剧地球暖化,这塑胶处理循环最终仍是人类要自食其果。

 

要解决塑胶污染,需要政府、商界,以及消费者三方面共同努力。为了兼顾环保和满足市民需求,北欧5国计划在2030年前达到联合国「2030永续发展目标」。本会相信本港市民基本上都支持「走塑」,亦喜见特区政府踏出这重要的第一步。在商言商,当然希望找到又便宜、又安全的塑胶餐具替代品,而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尽管大多乐意配合「走塑」,仍希望获得满意的用餐及消费体验。本会曾就环保即弃餐具的安全度作出分析,发现由棕榈叶类制成的餐具最安全,且相对坚固,耐水又耐油,防漏性亦高,较纸类及甘蔗渣浆类植物纤维类所制成的餐具可取。此外,生产商应避免在餐具上印有彩色图案,以减低色素中的化学物质污染食物的风险。

 

其实,要数最环保、最直接、最符合经济效益的「走塑」方法,定必是鼓励市民自备耐用餐具,切切实实地从源头减废。说到底,即使使用较环保的替代品,仍不能杜绝其单次使用即弃的本质,需要能源、成本、时间去处理,对环境仍会造成一定压力,因此,要「走塑」就要改变消费行为和习惯。很多人认为自备餐具很难,然而,还记得八、九十年代,不少市民都会自提保温壶到粥店买早餐,或到糖水店买「宵夜」? 而外出用餐时,市民都会使用餐厅可清洗的重用餐具,这些消费习惯,似是过去的消费模式,但为了保护环境和市民健康,回归过往的行为反而对处理塑胶问题最为实际奏效。

 

全球175个国家,包括中国代表携手草拟的《全球塑胶公约》将于今年年底出炉,是第一份针对塑胶制订具法律约束力的协定,可望使世界迈向「零塑胶」。本港在推动环保应具备国际视野,亦须跟上世界各地和国家的减废步伐。本会多年来致力推动可持续消费,发表多项研究报告、文章,并举办研讨会及教育活动等,全方位让消费者增加对可持续消费的知识。展望未来,本会将继续从日常生活中实践,和消费者同行,共创一个可持续消费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