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
政府上月中公布第一份《香港电动车普及化路线图》(路线图),宣布在2035年或以前停止新登记的燃油私家车,并为推动电动车普及化,订下长远政策和配套发展,期望在2050年前,达致全港车辆零碳排放的愿景,本会深表欢迎。
本会早在2016年,有专文探讨本港电动车发展面对的难题,包括:消费者选购的诱因、充电配套设施、充电效率、处理弃置电池,以至生产电动车衍生的环保议题。时至今日,电动车市场越趋成熟和竞争激烈,政府在政策上亦提出更清晰的蓝图,然而发展电动车的各种挑战依然存在,要实现愿景,必须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将选用电动车的每一痛点逐一击破。
本港目前私家车登记总数超过65万辆,但电动车为数不足2万辆,而在各类型车种中,私家车占碳排放的比率最高。要加快电动车取代燃油私家车,必须向车主提供足够经济诱因。政府其中一项措施是将燃油车与电动车「一换一」计划下的首次登记税宽减提升至28.75万元,及延长优惠期3年,此举将有助打算换车的人士更换电动车。然而除了将原有优惠「加码」外,当局亦可借镜外国经验,提供更多不同的经济诱因。例如在挪威,电动车可免费停泊市政停车场,或直接豁免一些公路收费外,又提供宽免增值税、进口税、车辆登记税,使用电动车的整体成本下降,对车主自然有更大吸引力。
另外,市场上是否有足够车款供消费者选择,亦对电动车普及化起关键作用。根据运输署数字,去年1至9月,本港首次登记电动车为2,909辆,其中2,116辆(72%)属同一品牌电动车,剩下约800辆,则由另外11个品牌瓜分,每个品牌平均占不足80辆。尽管上月《选择》月刊检视11款电动车样本,当中10款整体表现更胜同类燃油车,然而市场上可供选择的车款有限,或会窒碍电动车在本港增长的速度,所以如何推动厂商或代理商加快引入不同品牌和型号的电动车,让市场扩濶选择,将是另一成功关键。
除了经济诱因和车款选择是否多元化外,日常使用的方便程度,是消费者是否买电动车的另一先决条件。经常有电动车的车主投诉,提供充电服务的公共及私人泊车位严重不足,可充电车位经常遭燃油车占用,提供快速充电的车位相对又较少,时至今日仍然为人所诟病。
根据路线图,政府锐意增加私人和公共充电设施,预计到2025年,将分别有超过15万个私人和5千个公共充电设施车位,并会研究于加油站提供充电服务,以至建立覆盖全港的快速充电网络等。如得以实现,自然是车主的佳音,但相关措施牵涉的法例、持份者,以至执行细节甚为复杂,是否能在短短4年内全面落实和达标,仍需静待观察。
「养车」除了考虑车价和燃料开支外,电动车的维修和保险费相对较高,同样仍是车主的痛点。早前有保险公司检视过车保计划和保费后,决定终止为某品牌电动车提供汽车保险服务,一度令购买者感到旁徨;事实上电动车的技术较新,坊间维修电动车的车房相对较少,而无论车房或原厂维修的费用亦较高,容易令买家却步;过去两年本会均收到逾20宗涉及电动车的投诉,其中货品质素和维修保养问题约占一半。政府在路线图提出加强大专和业界的人才培训等重要配套。但如要确保服务质素和价格能满足市场需要,政府可能要进一步增加吸引人才的措施,为市场加添生力军。
电动车市场能否顺利发展,其关键因素一环扣一环,而价值链最后一环是做好燃油车的废弃及处理,并提早准备好电动车退役电池的回收及循环再用等问题。本会期望,电动车普及化的蓝图既定,只要根据消费者的需要,巨细无遗地考虑每一环节和完善相关配套措施,香港必能早日迈向零碳排放的智慧城市,实现可持续消费的宏大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