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一文看清各種殺菌除垢產品》

《一文看清各種殺菌除垢產品》

抗疫時期人人自危,為了除菌消毒想方設法,坊間不少新奇的抗疫產品應運而生。除了擔心要「食炒價」,其實最怕「癡心錯付」,誤信某些產品可以殺菌除垢,因而沒有做足應有的保護。以下幾款每天可見的抗疫物品,原來你未必識揀識用!

文章內容

抗菌洗手液別被名字誤導

市面上越來越多洗手液都標榜「殺菌消毒」,彷彿是疫情之下的必備恩物。你又怎想到原來普通洗手液的效能未必輸給標榜抗菌(antibacterial)功能的洗手液呢!

千選萬選原來過程最重要

洗手的目的是去除污垢和減少皮膚上微生物的數量至安全的程度,即使選用具有殺菌或抗菌成分的洗手液,在短暫的洗手過程中,往往未及發揮殺滅用作的時間和濃度,就已經被清水沖走,所以理論上殺菌成效非常有限。美國疾病控制及預防中心(CDC)的資料亦顯示,目前研究指出含有抗菌成分的洗手液並沒有為一般消費者帶來額外的健康好處。
市面上的洗手液未必能達到聲稱的殺菌效能,消委會根據歐洲標準EN276:2009測試市面超過30款洗手液,當中有幾款殺滅大腸桿菌的效能更只有35%以下。別讓洗手流於形式,立即免費下載【513期《選擇》月刊:多款洗手液驗出可致敏防腐劑或污染物 殺菌效能高下懸殊】,找出真正能夠有效殺菌的洗手液。是否標榜「抗菌」未必最重要,癥結所在其實在於洗手的步驟和過程。

傳統洗手液 VS 泡沫狀洗手液 VS 肥皂

除了產品的成分之外,洗手液的型態也能左右你的潔手習慣,因而影響除菌效能。有海外研究指出,與使用傳統洗手液比較,大眾使用泡沫洗手液時,一般搓手的時間會縮短,有機會因此削弱了除菌效果。近年亦有不少人會改用傳統肥皂,然而肥皂相對難搓出豐盈泡沫。使用肥皂時記得先弄濕雙手,用後亦要留意肥皂盒的衞生情況,確保乾爽無積水,否則肥皂盒便會成為細菌和微生物的溫床。

無論使用哪一款洗手產品,最重要的是調整洗手的習慣,確保有足夠時間搓手,讓泡沫發揮最大功用。繼續往下看,了解你需要知道的洗手要訣吧!

洗手竟隨時洗出皮膚炎

疫情的陰霾下,不少人都抱怨洗到皺皮,甚至令雙手皮膚痕癢難耐。痕癢的原因有很多,例如有人會對洗手液中某些防腐劑或抗菌成分、可致敏香料成分(fragrance allergens)等等產生過敏反應。如果你對香料成分敏感,應該避免選用含有cinnamal、citral、citronellol、coumarin、geraniol、hexyl cinnamal、linalool和limonene等等成分的洗手液。

除了敏感,錯誤的洗手方法亦容易弄巧成拙。使用過多洗手液或者洗手過度頻密,或會過度去除皮膚上天然的油脂屏障,容易令皮膚變得乾燥;用水太熱,亦有機會損害皮膚。一旦皮膚因此出現損傷,反而難以有效去除部分致病菌,甚至造成感染。你真的確認自己懂得洗手嗎?

你需要知道的洗手要訣

越是簡單的動作,越容易被忽略!正確的洗手方法和步驟,分分鐘比挑選洗手液更重要,因為錯誤使用洗手液不但不能有效殺菌,更會出現上述的「中伏」體驗。

如果缺乏清潔水源,可以用酒精含量最少為60%的酒精消毒雙手。只要能夠充分揉搓指甲、指縫等等位置,給予充分的揉搓時間,同樣能夠發揮殺菌作用。

洗手已是我們生活中不能或缺的一環,所以學懂正確步驟絕不能拖,現在就看看正確的示範吧:我的洗手日記生日篇

抗疫潔手別忘保濕!「甘油」是潤手霜的保濕秘密?

日日夜夜勤洗手,讓雙手肌膚叫苦連天,如果本身皮膚乾燥、有濕疹的話,就更是有苦自己知。洗手後,手部表面的油脂會流失,甚至可能影響天然的保濕屏障。其實只需適當使用潤手霜,便能幫助保持肌膚水潤有彈性。

在芸芸眾多的潤手霜中,究竟應該怎樣選購呢?保濕效果理想與否,其實和「甘油」有不少關係。甘油不但是效能理想的保濕劑(humectants),亦是肌膚調理劑(skin conditioning agents),可以吸收水分並帶到皮膚角質層,常見於身體和手部的護膚用品。如果甘油在配方中作為重要成分,普遍可以帶來不錯的保濕效果。然而真正長效的保濕霜,並非單純為肌膚補充水分,更有一項非常重要的要求。    

除了補水,更要防止水分流失

要長效保濕護膚,單是補充水分並不夠,更要減少皮膚的水分流失。保濕效能出色的潤手霜,可以在皮膚表面行程保護薄膜,減少水分經皮膚表面流失(transepidermal water loss,簡稱TEWL)。如果皮膚的天然屏障受損,水分容易流失,所量度到的TEWL數值便會較高。

如果使用潤手霜後的TEWL數值下降,便表示該產品可以更有效減少皮膚水分流失。消委會試驗了本港有售的13款潤手霜,有些產品使用後TEWL的數值下跌幅度少於5%,亦有部分成效顯著,詳情請參閱【517期《選擇》月刊:秋冬必備!首次測試 嚴選平靚正潤手霜】

這樣用才能發揮潤手霜最大功效

聰明的你應該也想到,當然是趁雙手變得乾燥前就要保濕!潔淨和抹乾雙手後,把握黃金幾分鐘塗抹潤膚霜,輕輕按摩至完全吸收,記得不要忽略手指、指尖和指縫等等位置。海外有研究估計平均我們每次會用上1.7克潤手霜,不過份量絕對要視乎皮膚狀況、手掌大小、天氣乾燥情況等等而決定。現在出一次街也要洗好幾次手,不妨隨身帶備份量小巧的潤手霜,預備隨時使用吧!

殺菌效能可能得個講字

疫情爆發,坊間湧現形態各異的「除菌卡」、「除菌掛章」、「除菌筆」等等,聲稱掛在身上甚至背包上,就能提供除菌抗病毒的效果。這種看似方便又實用的抗疫「新科技」,其實大多數在實際環境都欠有效實證,大家使用前要加倍留神,不要盲目依賴。

消委會就產品上標榜的功能向供應商查詢,雖然部分供應商有回應,但絕大部分都未能證明有關產品可以在短時間內消除特定病毒或減低特定病毒感染性(virus infectivity)的效能。部分產品聲稱能殺滅99.99%細菌,然而由產品供應商所提交的數據卻未如聲稱般有效,這種情況甚至有機會違反本港的《商品說明條例》。    

所謂的有效成分二氧化氯真的有用嗎

產品普遍聲稱會釋出二氧化氯(chlorine dioxide)氣體,以達致消毒除菌的效果。一定程度上二氧化氯的確有消毒作用,部分國家會用來改善食水異味、漂白紙漿。在密閉空間使用高濃度的二氧化氯可以殺菌,甚至能殺滅惡名昭彰的炭疽桿菌,不過施用時必須撤離在場人士,才能避免連帶的健康風險。

説回這些除菌掛章,儘管產品有機會釋出二氧化氯,但在實際使用時,其濃度理論上都不足以達到除菌效果,加上以下種種限制,抗疫效果存疑。

在街上即失效空間和時間限制多多

大眾期望這些除菌掛卡掛章能在街上和戶外為使用者提供保護,然而實情卻有機會事與願違。這些產品的效能普遍會受外在環境因素影響,廠商都會建議在空氣不太流通、甚至密閉的空間使用,遇到有風的環境,其效能便會進一步被削弱。不少產品亦建議避免在潮濕、有水氣、陽光照射的情況下使用,甚或直接表明不建議消費者在戶外使用。雖然市面上不少產品都標榜99.99%除菌效能,立即看看影片,清楚了解背後的實驗原理吧。    

廠商的測試是在密閉的實驗室內進行,而且時間長達2小時甚至24小時以上,和大眾的使用習慣有極大差異。需要這樣長的時間和局限的空間才有所謂效果,產品真的符合你期望嗎?想健康獲得真正保障,先要撇除似是而非的「偽科學」,立即看【525期《選擇》月刊:花錢求心安?除菌掛卡掛章七大疑點】

淨化空氣等於防菌嗎

新冠疫情弄得人心惶惶,尤其是確認病毒能夠透過氣溶膠(Aerosol)傳播後,空氣淨化機頓時成為抗疫新貴。然而,淨化空氣並不等於能夠防菌,更不代表能夠殺菌。

不同型號的隨身負離子空氣淨化機效能差異巨大,尤其是除PM2.5的測試中更顯懸殊,詳細評測報告請留意【527期《選擇》月刊:隨身負離子空氣淨化機 實際效果成疑 或出現二次污染】

甚麼是PM2.5及CADR

除了細菌和病毒,各類的污染物微粒同樣嚇人,相信大家近年應該聽過大名鼎鼎的「PM2.5」。PM2.5指微粒直徑2.5微米或以下的顆粒物,由於體積細小,人體吸入後可以深入肺部,影響健康的風險較高。因此,空氣淨化機其中一個重要功能便是去除這些細小而有害的微粒。我們可以留意「除PM2.5潔淨空氣量」(CADR),反映出空氣淨化機去除PM2.5的淨化效能,選購空氣淨化機時可以作為參考。

空氣淨化效果容易受環境影響

現在不少空氣淨化機都非常纖巧細小,甚至可以便攜得掛在頸上。不過,無論室內還是室外,使用這類隨身負離子空氣淨化機的實際功效均成疑。

在室外使用時,如果環境持續釋放污染物,例如馬路旁不斷有汽車排放廢氣、有人吸煙等等情況,都會減弱其效能;如果使用者正在走動,隨身空氣淨化機亦未必能夠及時淨化空氣;如果環境大風,風會將淨化機產生的負離子吹離用戶,令淨化功能減弱或喪失淨化效果。

換上在室內,例如巴士或地鐵車廂、商場或辦公室等,污染物可能隨空氣流動而持續飄近用戶,同樣會減弱淨化效果。

學懂不同的殺菌清潔產品各自的優劣,便能夠取長補短,帶來全面的健康保障。例如正確使用洗手液,保持健康的生活習慣,再以上述產品輔助,就能將染病的機率盡量減低。

這篇文章對您有用嗎?

Please r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