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體檢計劃套餐價和檢測項目甚懸殊 專業評估需要和風險方為揀選上策

  • 2023.05.15

定期進行身體檢查有助及早發現及治療身體的毛病,惟市面上林林總總的體檢計劃及相關優惠,或會令消費者感到花多眼亂。消費者委員會搜集了33個基本體檢計劃進行調查,價格由$820至$8,310不等。價格差異大的主要原因相信與不同計劃的收費方式有關,私營醫療機構提供的體檢計劃一般價格較低,涵蓋較少項目,其他個別項目則以附加形式收費;雖然私家醫院的計劃普遍定價較高,惟其計劃整體上涵蓋較多項目,總收費可能較逐項計算附加費的私營醫療機構計劃相若。然而,消委會提醒消費者,揀選身體檢查計劃非以最低價或項目愈多愈好,不同檢驗項目均有其風險或副作用,最理想是由醫生因應其健康狀況建議適合的體檢計劃,而挑選體檢計劃時消費者也要細心比較各計劃的分別和價錢才作決定。

消委會於今年2月至3月從12間私家醫院或其附屬醫療中心及14間私營醫療機構的網站,收集共33個基本身體檢查計劃的服務收費和資料,並由這些機構核實資料。有5間機構沒有回覆,消委會職員遂以消費者身分向機構查詢有關資料,幫助研究。

私院計劃檢查項目較全面   留意同一項目不同計劃收費各異

不少醫療機構不時會推出「二人同行」或信用卡優惠等折扣,吸引消費者參加其體檢計劃。調查發現逾5成計劃(18個)顯示2個不同收費,標示例如「原價/優惠價」,營造出折扣的效果,當中有2 個計劃更只刪除較高的價格,並顯示另一個較低的價格,卻未有標明所代表的意思。此類營造促銷感覺的手法容易令消費者產生迫切性的感覺,或影響他們做決定。若以各計劃標示的較低收費作比較,是次調查的33個計劃的收費由$820至$8,310不等,相差逾9倍。

是次調查檢視了體檢計劃常見的8項基本檢查項目,包括量度身高、體重、體重指標 BMI、血壓、脈搏/心跳;量度腰圍;體格檢查;視力測試;色盲測試;心肺及腹部;護理評估;和醫生/醫護人員會診。結果發現逾9成的私營機構計劃(15個)提供少於一半的基本檢查項目,當中更有5成計劃(8個)只提供1個評估項目(量度身高、體重、體重指標BMI、血壓、脈搏/心跳),只有1個計劃包含6個項目,及提供聽力測試;而私家醫院/附屬醫療中心方面,逾9成計劃(16個)均包含一半或以上的基本檢查項目,當中有3個計劃更包含全數8項基本檢查項目,涵蓋範圍較全面。結果反映即使是用作健康評估的基本項目,每個計劃涵蓋的項目和內容都不盡相同。

然而,消費者不應只著眼體檢計劃的基本收費,因為不少機構或會以附加形式提供檢查項目。調查發現,私家醫院/附屬醫療中心及私營醫療機構的收費模式各有不同。私家醫院的體檢計劃收費一般較高,而且涵蓋的項目數量較多;而私營醫療機構則以較低的套餐價作招徠,但如需進行套餐以外的檢查項目便要逐項額外收費。以其中1間私家醫院的套餐計劃為例,價格較另1間私營醫療機構為高,但涵蓋多7個項目。如在該私營醫療機構的套餐之上,以附加項目形式加購部分項目後,兩者的總收費其實相若。至於附加項目的收費差異亦頗大,例如進行運動心電圖檢查,調查的各個計劃的收費由$1,880至$3,790,相差逾1倍;而進行子宮頸細胞抹片的收費則由$288至$600,同樣相差逾1倍。由於各機構未必在其網站上詳細列明每項附加項目的收費,令消費者難以估計所需的總收費,因此,消費者應留意套餐內所包含的檢查項目是否切合自己的需要,或諮詢專業意見。如需購買附加檢查項目,則應向機構查詢附加項目的收費,小心比較加購後的總收費是否合乎預算。

部分計劃將同一功能的檢查分拆出來的小項目,例如有體檢計劃將「肝功能」檢查分拆為13個項目,又或將「血液細胞分析(血全像)」分拆為14個項目,惟檢查項目數量的多寡對消費者的實際需要未必有直接關係,消費者宜先了解清楚相關分拆項目的意義和自身需要才作決定。

應按年齡及健康狀況進行不同檢查項目

身體檢查某程度是度身訂造的服務,主因是每個人的健康狀況和面對的健康風險各有不同,所需的檢查和化驗項目也會因人而異,例如年齡、性別、健康情況及家族病歷而有所不同,故並沒有一套硬性的指定或標準項目必須跟從。消費者應諮詢家庭醫生,由醫生作風險評估,並制定合適的健康評估項目,例如一般人士應最少每年進行1次高血壓檢查;45歲或以上應每3年檢查血糖,以評估糖尿病風險;50至75歲則每3年檢查血脂,以及每1至2年接受1次大便隱血測試,或每5年接受1次乙狀結腸鏡檢查,或每10年接受1次大腸鏡檢查,以檢測大腸癌。曾有性經驗的女性,應按年齡、篩查結果及醫生建議,決定子宮頸癌篩查的方法和頻率。

進行不同檢驗的過程中,也存在不同程度的潛在危險或副作用,例如腸胃鏡屬於入侵性程序,有感染或出血等風險,一般人士無需定時進行相關檢查。「癌症預防及普查專家工作小組」並不建議一般風險的人士進行普通癌症如肺癌、肝癌、鼻咽癌、甲狀腺癌、卵巢癌及胰臟癌的篩查,個別較高風險的群組應諮詢醫生意見,擬定監測的需要,不要讓身體承擔不必要的檢測風險。

3成計劃沒有醫生參與診斷  1成半非由醫生講解報告

醫生一般會先採用幾乎沒有風險或低風險的檢驗方式,並將有較大風險的檢驗,留待有更大或更明確的需要時才採用。若檢查過程沒有醫生監察,風險自然會有機會增加。雖然調查中的大部分計劃(23個)都有醫生參與診斷過程,但有約3成(10個)計劃表示只由護士、醫護人員、健康助理、放射科技師及/或化驗所人員等負責進行檢查。

   驗身報告內容列出的專門醫學名詞和數據,非一般消費者可以自行解讀,需要醫生配合臨床診斷,才能作出準確的分析、評估及建議。然而,是次調查發現,撇除沒有提供相關資料的2個計劃,有5個計劃沒有包括由醫生講解報告。一旦結果出現「假陽性」和「假陰性」兩種誤診的情況,前者會令消費者誤以為自己患上某種疾病,或須作跟進檢查而引來不必要的金錢損失和焦慮,而後者則會因「走漏眼」而引致延誤就醫,情況更為嚴重。因此,驗身報告由醫生解讀甚為重要,如出現任何問題,醫生可與消費者一起商討適切的跟進方案。

身體檢查的目的源於希望及早了解自身的潛在健康問題,於情況惡化前對症下藥,及早治療。不過市場上的體檢計劃眾多,消費者決定選用哪個計劃前,可參考以下建議:

  • 一般人士在正常情況下無需追求過多檢查項目的體檢計劃,最穩妥是先諮詢家庭醫生,以制定合適的健康評估項目;
  • 一般的身體檢查項目以套餐形式銷售,消費者應留意需要進行檢查的項目是否包括在套餐內,如需以附加形式收費,宜小心比較不同機構的總收費。即使網站上出現疑似優惠價格,消費者亦應先詳細了解當中的檢查範圍和相關條款;
  • 經常保持良好的生活作息和習慣對於身心健康及預防疾病至為重要。一般的套餐式檢查未必能全面反映身體的狀况。如身體出現持續未能解釋的變化,應由醫生評估作出診斷。

 

訂閱全文: https://ccchoice.org/559bodycheck

 

消費者委員會保留所有關於《選擇》月刊及網上《選擇》的權利(包括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