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提防微針美容導致細菌感染-《選擇》月刊第418期

  • 2011.08.15

坊間時興微針美容,隨著自助式微針美容用品出售,消費者可輕易購得自行施用,消費者委員會提醒愛美一族,使用微針工具慎防美容不成反致「毀容」。

消費者委員會自2007年12月至今,共接獲43宗有關微針美容的投訴,其中超過10宗個案的投訴人指,於接受服務後,皮膚出現不同程度的不良反應,包括痕癢、紅腫、乾燥、脫皮、疼痛、出現紅疹、嚴重暗粒、暗瘡惡化、毛孔發炎,甚至患上皮膚炎等。

微針美容是使用一些備有很多微細刺針的滾輪或印章,在皮膚特定位置滾動或輕力按壓,過程中,微針刺入皮膚,於皮膚表面造成許多微細的管道 / 傷口,聲稱可刺激真皮層製造膠原蛋白及幫助護膚精華滲透。

微針的物料有矽、不銹鋼、鈦、玻璃和聚合物等,坊間較普遍的微針長度有0.25毫米、0.5毫米和1.0毫米,每支微針工具售價約為數百元。

消委會呼籲消費者在接受微針美容療程前,應瞭解下列各項風險:

風險1:重用微針可致微生物感染。

有供應商表示,只要消毒得宜,微針滾輪或印章可重複使用多次,使用前只須用熱水沖洗或以醫療消毒溶液浸洗。

然而,有關的消毒方法不足以消除所有細菌、真菌和病毒。於皮膚上施用未徹底消毒的微針工具,可引致皮膚嚴重發炎。

風險2:共用微針可傳染愛滋病及肝炎

微針會刺入皮膚,與人共用微針工具會增加病毒和細菌感染的機會。皮膚專科醫生警告,愛滋病、乙型和丙型肝炎等病毒均可透過未經消毒或消毒不當的微針針頭傳染。

風險3:皮膚護理用品也可致細菌感染

當皮膚表面有許多微細傷口時,會減低皮膚的保護能力。如果護膚品的品質欠佳,或已受微生物污染,細菌亦可能透過微針,從皮膚表面的傷口進入皮膚裡面,引致皮膚炎。

風險4:有問題皮膚接受微針療程可能令問題惡化

如面部皮膚有傷口、發炎或含膿的暗瘡,絕不宜接受微針療程,否則微針可能將引致暗瘡的細菌帶入皮膚深層,令膿瘡問題惡化。

風險5:微針療程會引致皮膚紅腫乾燥

微針刺穿皮膚會引致人體的炎症反應,包括紅腫、局部灼熱、疼痛,發炎情況一般會持續3至14天。針越長,療程會越痛,傷口需要較長時間癒合。經微針處理後,皮膚表面水分容易流失,令皮膚乾燥。

風險6:操作不善添皮肉之苦

操作微針工具需要專業知識和純熟的技巧,控制不善可能會刺傷眼睛,因急於求成而用力過度,或使用太頻密,也可令皮膚組織受損。

在香港,微針療程仍未屬於治療皮膚疾病的主流療法,所採用的微針器具也未獲醫學界普遍地界定為醫療儀器。根據衞生署的醫療儀器自願表列制度,暫未有微針工具表列為醫療儀器。

消委會認為,有必要加強對有關美容工具及服務的管制。由於微針屬於侵入性工具,消委會也建議消費者,接受療程前應了解自己的需要及有關風險,也不宜購買微針工具自行使用。

消費者委員會保留所有關於《選擇》月刊及網上《選擇》 ( https://echoice.consumer.org.hk/ ) 的權利 ( 包括版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