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315國際消費者權益日:創造更公平的數碼市場

  • 專欄文章
  • 2018.03.12

嫺式生活—黃鳳嫺

清晨醒來,配戴的電子手環已向你滙報前一天身體各項機能的狀況,並提醒今天需補充多少水份和建議的運動量。打開雪櫃,不用再擔心忘記補充食物,鮮奶和蔬果已經透過智能系統,自動落單進貨,早餐多士和咖啡亦已準備送上。坐在無人駕駛的汽車上,輕輕鬆鬆,向著手機唸出自己的名字,眨眼間通過了銀行的聲紋識別認證系統,開始指揮調動銀行存款和投資……

以上情境,並非描述未來世界的情節。「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 IoT)時代的來臨,將消費者生活中各種用品都自動與網絡連接,令物件與物件之間可以進行信息交換和通信,以實現智能化識別、定位、監控和管理。近年日漸普及的「智能家居」概念,除了可以透過窗戶的感應器、或紅外線監測鏡頭連接到手機,用家就可實時監察家居保安情況外,一些智能家電陸續推出市場。例如「智能雪櫃」的功能,不再只是冷藏食品,還可以盤點雪櫃內的庫存,和監察哪些食品快要過期等。

另外,以聲紋、指紋、虹膜或面部掃瞄,代替和填補傳統輸入網上帳戶名稱和密碼的不足,相關技術除已應用在手機開關識明上,近年逐漸被銀行等不同行業所採用,透過雙重認證的保安措施,不但可防範黑客盜取客戶密碼、入侵其網上投資帳戶,更可方便用家,免卻忘記帳戶密碼帶來的煩惱。

網絡科技無孔不入,正迅速與現代人的生活融為一體。然而當消費者慶幸這些智能產物為生活帶來不少便利的同時,必須確保個人資料、數據,以至私隱,不會在毫不知情下,傳送到商戶等第三方的手上,作為市場分析以至營銷的用途。今年3月15日,國際消費者權益日的主題是「創造更公平的數碼市場」,正點出消費者在享受這些服務時,有否想到正面對種種不公和困境。

網絡無疆界,消費者透過互聯網與來自世界各地的不同商戶互動,選購各種產品和服務。要為消費者創造一個更公平的數碼平台,亦必須透過各地政府通力合作方可達致。近年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UNCTAD)成立了跨政府的專家組,就電子商貿收集和發放資訊的方式交換意見,為制訂保障消費者權益的法規而努力。

另外歐盟今年推出「資料保護規範」(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 (GDPR)),擴大對「個人資料」的定義,涵蓋網路瀏覽器Cookies、網路IP位址,或足以辨識特定個人身分的基因和生物特徵等,要求企業必須事先獲用戶明確同意才能使用。違規者可處以2%至4%的企業營業額作為罰款。 相關「規範」同時賦予消費者權力,追究非法運用個人資料的企業。

當今全球企業,皆擁抱科網發展,競相收集和利用大數據,以尋找商機和提升營業額。然而保障消費者個人資料和私隱的法規仍遠遠落後於科技的發展。例如目前不少網上應用程式均有套取過多個人資料之嫌。例如消委會近期檢視7個預約的士應用程式,發現大部分都會要求用戶授權,以取得與網約的士服務無關的資料,包括存讀取及修改記憶卡內容、讀取用戶的相片、聯絡人資料、通話紀錄,甚至可在未有通知的情況下為用戶下載檔案。

另外近年多個依附手機的流動支付服務陸續登陸本港,消委會過去檢視過相關服務,揭示有服務供應因應會員級別,要求用戶提供多寡不同的個人資料,部份更表明會永久保留用戶資料;另外,以QR Code(二維碼)及NFC(近場通訊)等非觸式傳輸科技作交易的各種風險亦不容忽視。

在消費者保障方面,各國政府必須緊貼時代步伐,包括確保現行法例能適用於網上世界;至於企業,亦不應要求客戶授權提供與服務無關的資料,並且有責任清楚列明所需提取的資料,讓消費者選擇,為消費者創造一個更公平的數碼市場。作為消費者,如盲目沉醉於科網世界帶來的各種生活便利,沒有看清網上銷售條款,隨時墮入不良商戶的糖衣陷阱,只有時刻保持警覺,才能成為實至名歸的精明消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