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 專欄文章
  • 2016.12.06

嫺式生活—黃鳳嫺

夜幕低垂、海傍一帶綻放著絢麗奪目的燈飾,商場內播放著悠揚的聖誕樂章,售賣珠寶手飾、名牌手錶,以至皮革手袋的店舖,都以最亮麗的冬日裝潢示人,務求令每一位顧客在愉快的聖誕氣氛中盡情消費。根據《2016中國奢侈品報告》指出,過去一年香港仍然是奢侈品消費的首選地,由國際知名品牌到量身訂造的產品或服務,選擇之多可謂應有盡有。然而就這選擇繁多的「購物天堂」對不少基層市民而言可能是另一番景象:貧窮,不但限制了選擇的權利,以至影響他們作為消費者理應享有安全的保障、正確的資料、自由選擇,以至發表意見的權益。

在衣食住行中,住屋佔不少市民日常生活最大的開支。家庭入息的高低不但限制了市民對房屋的選擇,甚至影響他們自由選擇的權利。在香港,一個30呎的劏房月租2,000元,呎租竟與豪宅不遑多讓,高達60多元。劏房戶不僅要負擔豪宅的呎租,還無可選擇地繳付不合理的電費;現時國際間將電費和燃料開支佔家庭收入10%的貧窮住戶定義為「能源貧窮」。消委會前年曾發表報告,發現本港一些收入低於貧窮線以下的家庭正步向「能源貧窮」。原因是不少劏房戶集合用單一電表,集體計算用電量導致他們「跌入」電費結構中的高消費類別,每度電需要繳交較高的費用。另外劏房業主亦可能通過租約中的協定電費,向租客收取比實際結算的電費更高的金額;有社福團體舉例,一個蝸居於90呎劏房的三口之家,每月入息一萬元,但在繳交電費的開支有時可高達1,500元,即家庭總入息的15%!

除了居住之外,貧窮問題亦局限了消費者在食物方面獲得安全保障的權益。本港的打工仔經常捱飯盒和食快餐,儘管所謂一分錢一分貨,食肆提供的食材質素會按價錢分高低,然而食品安全卻是消費者不容妥協的底線。消委會在過去的測試報告中發現,不少食肆濃重的烹調手法,大灑油鹽醬料,大型連鎖快餐店更採購含抗生素的食材,以至消費者日常購買的食材總離不開火腿、腸仔等的加工肉,長期食用具食安風險和鈉含量偏高食品,增加患高血壓、中風、冠心病。政府過去調查發現,高血壓是本港常見的慢性疾病之一,55歲或以上患有高血壓的人口竟達34%。

此外,貧困人士的意見和聲音,經常得不到正視。例如消委會過去調查發現,不少銀行的儲蓄服務都設有最低開戶金額,並會向不動戶口和低結餘戶口徵收費用,變相影響弱勢社群使用這些服務的機會和成本;另外,一些中低收入家庭因為沒有能力照顧家中的長者,安排他們入住安老院舍。然而一些院舍惡劣的居住環境和服務質素一直未被正視,令入住長者的權益長期被剝削,有冤無路訴。例如去年有安老院被揭發要長者赤身露體在大廈平台輪候洗澡,做法有損長者尊嚴,最終由傳媒揭發,社會嘩然,各方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部分安老院舍不但生活環境差,《選擇》月刊過往檢視安老院舍的服務和收費水平,發現不少院舍除收取基本月費外,還隱藏了名目繁多的雜費,例如陪診費、尿片費、電費等,價錢相差最高達到9倍,如果社會不正視問題,情況可能進一步惡化。

在香港,貧窮的弱勢群體面對的種種消費權益問題,往往掩蓋在一片歡愉的消費氣氛中。儘管政府在十月的扶貧委員高峰會公布2015年的貧窮人口為97萬,是連續第三年控制在100萬以下,現時大約平均每8個香港人當中,就有1人生活在貧窮線以下。有社福機構同月發表的貧窮狀況報告更指出,香港的貧富差距持續擴大,去年全港10%最富有和最貧窮住戶的月入相差高達29倍!

香港目前面對的不僅是財富差異,無論是劏房豪宅呎租、電力貧窮、食品得不到健康保障,選購服務經常被排拒諸門外,甚至得不到應有的尊重,這些都是貧富懸殊下消費者面對的不公平現象,令貧者越貧,生活百上加斤。政府未來在研究社會福利政策時,可以將提升貧困人士消費權益作為施政新角度,令貧窮不再成為損害他們基本消費權益的根源。

回望過去一年,消委會除了加強對長者等弱勢群體的產品和服務的檢視外、又要求本地的大型連鎖快餐集團分階段停止採購含抗生素的食材、並從制度入手倡議政府研究引入消費者冷靜期制度,保障消費者的工作正滲透在不同層面、多管齊下,期望為消費者締造一個不因財富多寡而影響消費者權益的大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