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價格與健康飲食的迷思

  • 專欄文章
  • 2015.06.11

嫺式生活—黃鳳嫺

近年,世界各地大力推動健康飲食。要食得健康,就要從日常生活習慣開始。健康飲食跟食物價格的關係亦密不可分,市場上不少最廉價的食物,都是一些營養價值不高的加工食品。我們把快餐聲為「垃圾食物」,但可口美味,又較一頓均衡的餐點便宜,究竟價廉是否一定不健康?我們應如何從自己、家人,甚至帶動整個社會,推動健康飲食?不良的飲食、生活習慣,令過重及肥胖的人口愈來愈多,全球過重的人口比例,由1980 年的23%,上升至近年的30%以上,部分地區例如美國,過重人口更超過70%,數字駭人。

要減肥和保持身體健康人人各施各法。有人會透過節食,有人會尋找捷徑或偏方,甚至大灑金錢,以最快最舒服的方法達至瘦身效果。其實,最佳方法必定是要持之以恆,保持均衡飲食及適量的運動。曾有研究運動的教授建議我不妨以7:3作參考比例,七成努力來自良好飲食習慣,三成則靠運動。

要做到均衡飲食也存在挑戰。英國智庫海外發展研究所(Overseas Development Institute)剛於上月發表報告,分析中國、韓國、英國及墨西哥4個國家,過去20多年間食物價格的變動,結果顯示,以相對價格計算,新鮮蔬菜及水果的價格,由1990 年起,每年都有2至3%的升幅,截至2012年,累積升幅達到55至91%。

相反,報告分析的6款加工食品中,除了甜餅及拉麵外,其相對價格都下跌,22年間的累積跌幅達20%。研究同時發現,加工食物的需求不斷上升,以巴西為例,平均每人每年食用的加工食物,由1999年的80公斤增加至2013年的110公斤。

數字反映的並非單一地區性問題,而是發展中及已發展國家的普遍現象。香港亦不能獨善其身。根據衞生署的數字,香港有近四成的成年人屬超重或肥胖,45至54歲中年人群組中,更有高達五成人超重。如果我們不正視食物營養及肥胖的問題,長遠會增加社會成本,令本來己非常龐大的醫療開支更為百上加斤。

報告亦提出不同國家的應對方法,英國曾於2009年研究,如果對不健康的食物類別徵收17.5%的增值稅,再用所得稅款津貼如蔬果類較健康的食物,每年可減少3,600至6,400個與飲食習慣相關的疾病死亡個案。另外,墨西哥於2014年1月開始向高糖份及高熱量的食物徵稅,效果仍待觀察。

徵稅是否適合香港這經濟開放型社會,需要深入研究、討論,另外要社會各階層培養健康飲食習慣,絕非一朝一夕的事。通過政策之餘,也有賴個人、社會的配合。

雖然較健康的食物一般成本較高,不過只要有決心,定可找到便宜又健康的餐單。其中一個有效的做法,是檢視家庭每月用於食物的開支,看看有多少花在健康的食物,而花在零食、即食麵、罐頭等加工食品的又有多少。只要持之以恆,詳細羅列全家的食物開支,不消數個月,就可以評估家庭的飲食習慣,如果開支集中在加工食品類,便應積極考慮改變了。

社會上,我們亦可多作審視,現時不少的餐廳或食物零售店,都會將剩餘而又完好無缺的食物,捐出作為慈善用途,我們當然鼓勵各類機構身體力行,克盡社會責任,回饋社會,如果這些機構可以再踏前一步,捐出食物時把營養價值也一同考慮在內,讓可以讓有需要幫助的一群亦可享用到均衡的飲食就最好不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