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學車全攻略!
11間駕駛院校 課時、收費、補鐘、雜費一覽

學車全攻略!
11間駕駛院校 課時、收費、補鐘、雜費一覽

疫後本地、跨境以至海外自駕遊盛行,帶動報讀駕駛課程的需求上升。另外,部分駕駛課程亦已納入持續進修基金資助範疇,為有志進修的成年人提供持續進修和培訓資助。市面上的駕駛學校紛紛推出林林總總的學車套餐,惟課時、收費、安排均不盡相同,難免令有意學車者眼花繚亂,更會造成預算上的落差。為協助消費者對本港駕駛課程的市場情況有較全面的了解,本文將比較不同院校所提供的課程時數、收費結構及補鐘安排,以及在導師編排、改期政策及場地設施等各方面的差異;同時模擬不同情景,計算要達到運輸署建議訓練時數所需的支出,供消費者參考。

意見調查及相關投訴

為了解消費者對駕駛院校及課程的意見,本會於9月進行了一項小型意見調查,透過應用程式「油價資訊通」邀請用戶填寫問卷,以了解本地駕駛者對其學車經歷及課程安排的意見,共獲324份回覆,當中有72名受訪者表示在過去7年內曾於本港報讀駕駛學校的私家車或輕型貨車課程。

 

調查發現,逾3成受訪者表示在通過路試前接受超過30小時駕駛訓練;普遍意見認為25至40小時較為合適,整體與運輸署建議的30小時相符。在費用方面,超過95%受訪者表示考取駕駛執照的總開支超過1萬元。不少人指出,課程宣傳價格未有包括運輸署收費及租車費等雜項,令總收費欠缺透明度。選擇駕駛學校時,導師教學質素是最重要的考慮因素,其次為價格透明度、訓練場地的便利性及是否設有專用場地。有受訪者建議應優先考慮導師質素,並參考網上評價,亦應在報名前了解所有收費項目,以免超出預算。

 

另一方面,本會自2022年起,共接獲過百宗有關駕駛課程相關的投訴,主要與服務質素及合約內容相關,包括導師態度惡劣、出言侮辱、課程安排缺乏彈性(如改期困難、退款政策不清晰及可上課時段不足等)。此外,亦有投訴人不滿實際上課鐘數低於已支付之時數,原因包括導師無故提早下課,接送及場地輪候時間亦被計算在內等。事實上,在本會的問卷調查中,亦有受訪者分享類似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