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的話
有「來」自然亦有「往」。香港人一向熱愛旅遊,根據香港入境處的數字,2024年香港居民出境人數突破1,047億人次,較2023年增長45%,當中,北上人次約為8,191萬,佔整體約77%。隨着廣深港高鐵香港段、港珠澳大橋、香園圍口岸三項重要跨境基礎建設項目近年先後落成,既促進粵港澳大灣區持續融合發展,大灣區「一小時生活圈」亦得以實現。加上兩地政府近年實施了多項互惠互利的措施,包括於2023年推出、深受港人歡迎的「港車北上」計劃,以及即將於11月推出的「粵車南下」安排,不單便利兩地市民往返,更將開拓兩地居民旅遊及消費的新模式和機遇,發揮粵港綜合優勢。
出外旅遊、吃喝玩樂,固然開心,然而,消費者在購物或使用服務時,或會遇到貨不對辦、被濫收費用等問題。若在返回原居地後才發現這些境外消費問題,申索固然困難;即使在當地已發現及跟進,往往亦由於行程趕急、言語不通等情況,難以即時追討賠償,加上法制不同亦增加了難度,整個過程既費時又費力,或會令整個旅程蒙上陰影,甚至乎令消費者對該旅遊地產生負面印象。本會作為消費權益的守護者,一直以來積極與內地及境外消費者保障組織(消保組織)合作,先後與36個消保組織(包括內地30個省市、澳門、南韓、日本、新加坡、泰國及馬來西亞)簽訂多項合作協議書,以及建立兩地跨境訊息及投訴個案互通機制(下稱「互通機制」)。此舉有效打破地域與語言的障礙,讓消費者可在旅程結束後,向居住地的消保組織投訴,由當地職員「同聲同氣」協助投訴人排解糾紛,令投訴處理更便捷及更有效率。由2017年至今,本會的互通機制已處理逾940宗跨境消費糾紛,整體調停成功率約為63%,當中以內地的投訴個案為主。
隨着網購日益普及,大家足不出戶便可搜購全球各式各樣的產品及服務,成為不少消費者的日常。與此同時,所衍生的消費糾紛亦見持續上升,性質亦愈趨多樣與複雜。多年來,本會與其他消保組織所建立的互通機制行之有效,能妥善地處理相關跨境消費糾紛,提供有效的支援,讓所屬地區的居民購物可獲得更佳保障。
轉眼間便踏入11月,「雙十一」、「黑色星期五」這些年度的重頭購物節亦即將到來。商戶們將推出五花八門節慶優惠,媒體亦會整合各種網購攻略,出盡法寶激起消費者購物的意欲。然而,網購始終「隔了個屏幕」,實物或與網上所展示的「有出入」,遇上消費糾紛時,即使已建立了上述的互通機制,也難以確保每宗投訴個案都能成功調解。因此,本會建議消費者從根本著手,盡量減低爭議發生的風險。除了光顧商譽良好的商戶外,消費者亦要在購物前仔細閱讀售後條款如送貨、退貨等,購物後要妥善保存相關交易紀錄,以備發生爭議時仍有所憑據。本會一向關注跨境網購平台的營運情況,亦會適時發布相關資訊,例如於今年7月聯同廣東省消委員及澳門消委會發出消費警示,加強消費者維護自身消費權益的意識。未來,本會將會加強與內地與境外消保組織的合作,探討優化跨境消費的安排和措施,進一步加強保障消費者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