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趁開學買好鞋子
有樣本檢出六價鉻、塑化劑超標

不少家長都會趁開學前為孩子選購新的上學鞋,希望以整潔的服裝迎接新學年。本會早前搜購了28款小學生鞋樣本,除測試其物理性能外,亦檢驗了常見的有害化學物質六價鉻、源自偶氮染料的芳香胺、塑化劑和甲醛等的含量。結果發現,有樣本檢出六價鉻、塑化劑和甲醛等,更有樣本檢出的含量超出歐盟要求上限。此外,本會還邀請了物理治療師講解兒童穿鞋時需要注意的事項,助家長選購好鞋子。

買鞋小貼士

不建議兒童穿着大一個尺碼的鞋。如果鞋內有過多的空間,腳會經常在鞋內滑動,兒童便會不自覺用腳掌肌肉和腳趾抓緊鞋身,以減低滑動,因而令腳部不能放鬆。滑動亦會增加腳部與鞋的磨擦,增加磨損皮膚的機會。建議鞋頭空間最多預算為兒童的一隻手指頭的大小,即約0.5至1厘米左右。另一方面,太緊窄也不適宜,會妨礙腳部正常發育。

4至13歲的兒童約4個月左右腳部會長大半碼。因此,更換頻率需要視乎各人成長的速度而定,家長或需預算每年買2對鞋。

不建議穿着鞋頭太尖的鞋,鞋頭空間太窄有機會引致拇趾外翻的問題,阻礙發育,因此建議穿着圓頭或闊頭的鞋。

鞋身較前的位置宜較柔軟,讓鞋底在步行時能隨腳掌自然屈曲,而且物料密度應較低,讓腳掌受壓分布更平均。相反,鞋底腳跟位置的物料密度應較高,以提升耐磨程度和穩定性。而鞋的較後部分不宜太軟,讓穿着者能站穩,亦不會太易扭傷。

不同的鞋有不同用途,合適的物料視乎用途而定。如果主要用於上學日常走動,防滑和防震的需要未必太大。如果物料較堅固,鞋可能會較重身,因此購買時要視乎日常生活需要作出選擇。

兒童鞋跟的高度約2厘米以下便適合,過高會改變身體重心,增加跌倒風險。

教導兒童應該拉緊貼帶後才貼上魔術貼,確保鞋緊貼腳部,穿着時腳不會在鞋中滑動。

一定要親身試穿,站立並行走,留意鞋有否頂着腳趾,並且做出日常的動作,如蹲下看有否頂着腳,以感受鞋是否合適。另外,可將鞋拿上手看,試試能否輕易把鞋頭屈曲,有些鞋太硬或會難以屈曲,穿着時便不夠舒適,一般最能屈摺的位置應該在鞋前掌對下三分之一的位置,因為行走時,每步會令該位置將鞋和腳屈起。

(本文部分資料由香港物理治療師學會會長胡存孝先生提供)